侵占物品的价值如何认定

《刑法》第270条规定,侵占罪要求行为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且拒不退还,涉案金额达到数额较大标准才构成犯罪。物品价值认定直接影响案件性质,司法实践中主要依据以下原则:1)以市场价为基准,参考同类商品交易价格;2)特殊物品需专业机构鉴定;3)折旧计算需考虑使用年限;4)无法确定价值时按有利于被告人原则处理。杭州某案中,被侵占的限量版手表就通过品牌专柜、二手交易平台、拍卖行三方报价综合认定价值。

价值认定背后的故事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去年处理过一起挺有意思的案子,当事人把朋友寄放的PS5游戏机卖了,结果发现是未拆封的限定版。买的时候原价4000多,但因为停产缺货,二手平台挂价都到8000+了。这时候价值认定就有讲究了——是按原购买价?还是按当前市场价?物价局给出的结论是取近半年交易平均价6500元,这个数刚好够上当地数额较大的立案标准。

说到特殊物品,有个客户把祖传的紫砂壶给弄丢了。壶本身没有购买凭证,但壶底刻着民国时期制壶大师的落款。这种情况就需要三步走:先找行业协会做真伪鉴定,再联系拍卖行评估市场价值,还要考虑文化收藏价值加成。整个过程花了三个月,认定价值比当事人预估的高出三倍多。

现在虚拟财产也是个新课题。去年深圳有个案子,某代练把客户价值2万的游戏账号转卖了。公安机关最初不立案,因为账号是免费注册的。后来找到游戏公司出具了账号内虚拟物品的市场交易记录,还调取了玩家间的私下交易价格,这才确定实际价值。所以现在很多游戏公司都开始给虚拟资产出官方身价证明了。

常见问题Q&A

问题1:被侵占物品没有发票怎么认定价值?

这时候要组成证据链组合拳:1)找同款商品的市场售价;2)调取电商平台历史交易记录;3)询问被害人购买时的支付凭证;4)查看同类二手物品成交价。去年上海法院有个判例,被侵占的相机虽无发票,但通过机身序列号查到官方保修记录,再结合经销商报价最终认定价值。

侵占物品的价值如何认定

问题2:使用过的物品如何计算折旧?

法律没有统一折旧率,参考:1)行业折旧标准(如电子产品年折旧20%);2)实际使用状况;3)维修保养记录。有个典型案例,被侵占的笔记本电脑购买价1万,使用2年但基本全新,法院采纳了按15%年折旧计算,最终认定价值7000元。关键要看能否提供保养证明等减损证据。

问题3:虚拟游戏装备怎么评估价值?

目前主要依据:1)游戏官方商城标价;2)玩家交易平台成交记录;3)装备获取难度折算人工成本;4)稀有度加成。广州中院判决首次将游戏时间成本计入价值,某稀有坐骑按玩家日均收入200元×耗时60天计算,认定价值1.2万元,这个算法现在被很多法院借鉴。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