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倒卖公司物品获利500000元,构成犯罪吗?

国企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倒卖公司物品获利500000元,构成犯罪吗?

《刑法》规定,国企员工利用职务便利倒卖公司物品获利50万元已构成犯罪,涉嫌贪污罪职务侵占罪。:若员工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如具有行政编制),按《刑法》第382条贪污罪处理,50万元已达到"数额巨大"标准,可判处3-10年有期徒刑;若属于普通国企员工,则依据《刑法》第271条职务侵占罪,同样属于"数额巨大"范畴,面临5年以上有期徒刑。

职务便利的边界在哪里?

某石化公司仓库管理员小王,利用夜间值班擅自将20吨柴油低价转卖,两年累计获利53万元。这种情况明显属于利用职务便利:其保管权限、出入库系统操作权都来自岗位职责。即便倒卖发生在非工作时间,只要利用岗位赋予的管理权限,就构成犯罪要件。曾有判例显示,某电厂员工私自转卖淘汰设备,即便设备已报废,只要未经正规程序处置,获利超6万元即被定罪。

金额认定存在哪些"灰色地带"?

50万元获利认定存在三大关键点:
1. 成本扣除争议:若员工声称包含运输、仓储等成本,需提供完整证据链
2. 物品估值标准:按市场价还是采购价?某电缆厂案例显示,法院采用同期市场批发价
3. 累计计算时效:多次作案在5年内金额累计计算。某钢铁集团员工分12次倒卖废钢,3年获利48万元仍被认定为"数额巨大"
需:即便将部分获利用于单位接待等支出,也不影响犯罪认定。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临时工倒卖物资也构成犯罪吗?

关键看是否实质履行管理职责。某水务公司劳务派遣工张某,负责净水剂保管期间私卖20吨获利41万元,最终以职务侵占罪被判4年6个月。法院认定:虽然属于临时工,但实际承担国有资产管理职责。

问题2:领导默许就能免责吗?

不能!某建筑公司项目经理与材料科长勾结倒卖钢筋,即便分管副总知情未阻止,三人均被追责。《刑法》第25条,知情不报构成共同犯罪,领导层涉及渎职罪。

问题3:退赃能否免除刑罚?

退赃属于从轻情节而非免罪条件。某烟草公司员工李某倒卖卷烟获利57万元,退赔51万元仍被判5年。司法解释,退赃最多可减少基准刑30%,但数额巨大案件仍需实刑。

问题4:用"中间商"转手能规避风险吗?

不能!某石油公司案例显示,员工通过亲属注册空壳公司转售润滑油,司法机关通过资金流水、通讯记录锁定关联性,最终穿透追责。使用白手套操作反而加重"情节严重"认定。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