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承担赔偿怎么划分

《民法典》第1168-1172条规定,共同承担赔偿的划分主要分为两种模式: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在按份责任中,每个责任人按照自己的过错比例或约定份额承担赔偿,A和B分别承担30%和70%。而连带责任则是要么全赔要么不赔的硬核模式,张三和李四共同打砸店铺,受害者可以要求任何一方全额赔偿,之后赔偿方再向其他责任人追偿。法院在划分时会重点考量各方的过错程度、因果关系强弱、是否存在共同故意等因素,就像切蛋糕一样把责任划分得明明白白。

现实生活中的赔偿划分现场直击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王开烧烤摊,老李帮忙搬煤气罐时操作失误引发爆炸,烧坏了隔壁小超市。这种情况就要看老王作为雇主有没有做好安全培训,老李作为操作者是否规范作业。法院判老王承担60%主要责任(因为没做岗前培训),老李背40%次要责任。要是两人早就签过出事平摊的协议,那就直接五五开买单。

再网红主播和MCN机构合作翻车,直播间虚假宣传被消费者集体起诉。这时候主播、机构、平台要玩责任接龙。主播作为直接行为人扛50%大旗,MCN机构管理失职担30%,平台审核不严再背20%。但要是能证明三方早就串通好,那就要手拉手承担连带责任,消费者随便找哪家要全款都行。

共同承担赔偿怎么划分

赔偿划分的三大黄金法则

第一招叫过错现形术,就像交通事故定责,交警通过监控回放逐帧分析谁压线、谁超速。第二招是合同照妖镜,白纸黑字的协议往桌上一拍,当初约定的责任比例立马现行。第三招最狠叫举证大逃杀,谁主张多分责任给对手,就得拿出实锤证据,不然就被反杀多担责。

这里有个骚操作:去年有家健身房老板跑路,物业和加盟品牌方被会员集体诉讼。物业喊冤说只是收租的,加盟总部甩锅说早解除合作了。结果法院调取监控发现物业明知健身房在低价圈钱还不提醒,加盟总部没及时公示解约信息,判物业20%、总部30%、实际经营者50%——可见装傻充愣在法庭上根本不好使。

常见问题答疑

问题1:连带责任人赔完全款能要回自己那份吗?

必须能!就像你帮兄弟垫了网贷,事后当然可以拿借条要债。《民法典》第178条明确规定,连带责任人超额赔付后,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不过要2年诉讼时效,建议在赔偿时就让其他责任人签还款协议,免得夜长梦多。

问题2:完全没过错也要背锅?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高空抛物找不到真凶,整栋楼都要当冤大头。《民法典》第1254条就是这个设定,不过能自证清白(提供监控证明自己当时不在家),就能成功甩锅。所以家里装个摄像头关键时刻能救命。

问题3:多人责任怎么计算比例?

法官手里有个隐形计算器,主要看三组数据:1.行为对损害结果的贡献值;2.主观恶意程度;3.获益情况。三人合谋诈骗,出主意的军师比跑腿的马仔多担责,吞了大头的更要扛大头。候还会参考行业惯例,像建筑工地出事,总包方要比分包方多担5%-10%责任。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