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盗取的营业执照经营,是否构成诈骗?
《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核心在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使用盗取的营业执照经营是否构成诈骗,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存在欺骗行为并直接导致他人财产损失。仅冒用他人执照开展正常经营活动而未实施诈骗行为,构成《刑法》第280条"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但若利用盗用执照签订合同、骗取预付款等,则构成《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实务中需要结合案情,从行为目的、实施手段、损害结果三个维度综合判断。
盗用营业执照的法律风险全解析
在街头巷尾的打印店里,花500元就能"买"到全套公司证照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冒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面临三重法律重锤:
第一重锤来自市场监管部门。《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冒用营业执照将面临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执照。去年杭州某电商卖家借用朋友执照开店,被查后不仅店铺被封,还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第二重锤是民事责任。就像成都中院判决的典型案例,王某盗用A公司执照承接工程,法院判令其赔偿A公司商誉损失86万元。这还不包括产生的合同违约责任。
最重的第三锤当属刑事责任。北京朝阳区去年审理的李某案中,嫌疑人通过盗用30余家空壳公司执照,虚构招标项目骗取保证金,最终以合同诈骗罪获刑7年。办案检察官特别指出,当冒用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相结合时,诈骗罪名就会成立。
真实案例揭示的罪与罚
广东破获的"执照洗钱案"震惊全国。犯罪团伙通过收购被盗营业执照,在半年内开设上百个对公账户,为境外赌博集团洗钱23亿元。主犯最终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洗钱罪数罪并罚获刑15年。
这个案例揭示两个重要法律要点:其一,明知他人利用营业执照实施犯罪仍提供帮助,构成共同犯罪;其二,即便未直接实施诈骗,特殊场景下的执照冒用行为也会触发重刑。就像办案法官在判决书中强调的:"营业执照作为市场主体身份证件,其管理秩序本身也是刑法保护的法益。"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只要用了别人执照就算诈骗吗?
不一定。关键看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只是借用朋友执照摆地摊,正常经营无欺诈行为,按《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行政处罚;但若用该执照骗取客户预付款后跑路,就构成诈骗。
问题2:盗用已注销的执照是否违法?
同样违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使用失效营业执照经营,由登记机关没收非法所得,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若用于签订合同,还涉及合同诈骗。
问题3:发现执照被盗用怎么办?
应立即采取三步骤:1.向登记机关申请营业执照作废公告;2.到属地派出所报案并获取接报回执;3.在国家级报刊刊登免责声明。修订的《电子商务法》特别规定,平台经营者发现执照盗用情况,负有主动核查和暂停服务的法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