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管制刀具袭击我,这算是正当防卫吗?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当面临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采取制止行为对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对方使用管制刀具这类致命性凶器实施攻击,法律明确赋予被侵害人无限防卫权——即便造成袭击者伤亡,也不承担刑事责任!但要防卫行为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侵害,且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面对利刃时,你的防卫权有多大?

当寒光闪闪的刀具抵在面前,肾上腺素飙升的瞬间,法律其实给了你"以暴制暴"的权利。但很多人不知道,这种权利有着精确的"刻度尺"。

昆山龙哥反杀案就是经典例证:被追砍的于海明夺刀反击致对方死亡,最终被认定正当防卫。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原则——当面对持械行凶时,防卫行为的强度判断会向被侵害人倾斜。因为管制刀具具有极强杀伤力,哪怕只是划伤都致命,法律允许采取更果断的反制措施。

用管制刀具袭击我,这算是正当防卫吗?

正当防卫的三大生死线

时间红线: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侵害。对方已经丢下刀具逃跑,追砍就构成防卫过当。就像丽江唐雪案,虽然对方先持刀上门滋事,但法院认为刀掉落后的持续反击超过了必要限度。

手段黄线:反击方式应当与侵害程度基本相当。对方只是用刀威胁但未实际攻击,直接夺刀捅刺要害被认定过当。但若刀刃已划破皮肤,全力反击就具备正当性。

心理灰线: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意见特别指出,不能苛求防卫人在危急时刻保持绝对理性。就像遭遇持刀抢劫时,慌乱中推倒袭击者致其重伤,只要证明存在真实的恐惧心理,就被采纳为正当防卫。

这些关键证据决定你的命运

上海曾有个典型案例:便利店店员被醉汉持刀威胁,用灭火器砸晕袭击者。虽然监控显示醉汉当时持刀未动,但店员证言"看到他手指在刀柄上滑动"被采信,最终认定防卫正当。这提醒我们:

1. 尽量保留现场视频、伤痕照片等物证
2. 第一时间报警并详细陈述主观认知
3. 寻找目击证人证明当时的危急状态
4. 凶器位置、双方体位等细节决定案件走向

常见问题解答

对方先动手但没拿刀,我抢刀反击算正当防卫吗?

关键看暴力升级是否合理。对方徒手殴打致你昏迷,醒来后夺刀反击过当;但若对方从裤袋掏刀时被你抢先夺取,则构成正当防卫。广州某小区冲突案就出现过类似情形。

夺刀后继续追击砍伤对方怎么办?

这属于典型防卫过当。浙江台州某案件显示,当袭击者弃刀逃跑后,防卫人追砍三刀致其重伤,最终被认定故意伤害。记住:危险解除就必须停止反击!

多人持刀围攻时如何把握尺度?

法律允许采取更强力防卫。江苏某KTV斗殴案中,1人对抗3名持刀者致1死2伤,法院认定全部属于正当防卫。但要若有人已丧失攻击能力,继续伤害该特定对象则过当。

怎么证明自己当时真的感到生命危险?

除了身体伤痕,要重点保留:凶器类型(弹簧刀比水果刀更危险)、攻击部位(砍向头部比划伤手臂更致命)、袭击次数等证据。北京某案中,防卫人手机里"他要杀我"的紧急通话录音成为关键证据。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