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包括哪些罪行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形。过失犯罪主要分为两类: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罪名包括但不限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重大责任事故罪、交通肇事罪、医疗事故罪等。这些罪名的共同特点是行为人主观上不存在故意,但因未尽到义务导致严重后果。

过失犯罪包括哪些罪行法律规定?

一、过失犯罪的两大类型解析

张三开车时低头看手机导航,撞倒横穿马路的行人,这就是典型的疏忽大意过失——他本应预见分心驾驶的危险性却未采取必要。而李四作为化工车间主任,明知设备老化泄漏,却自信能靠经验控制风险,最终导致爆炸事故,则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这两种过失形态都指向同一个法律本质:义务的违反

刑法对过失犯罪的惩罚力度明显轻于故意犯罪,故意杀人罪最高可判死刑,而过失致人死亡罪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种差异体现了刑法"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不仅要看行为后果,更要考量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二、生活中常见的五大过失犯罪

1. 交通肇事罪:杭州网约车司机王某因疲劳驾驶冲入非机动车道,造成三死两伤。法院认定其虽无故意,但长时间连续驾驶构成过失,最终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2. 医疗事故罪:某三甲医院医生未核对患者过敏史就开具青霉素,导致患者过敏性休克死亡。这类案件需要满足三个要件: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严重健康损害、因果关系明确。

3. 重大责任事故罪:福建酒店坍塌案中,业主违规加盖楼层且使用劣质建材,最终导致29人死亡。这类犯罪主体多为特殊职业人群,如建筑商、矿场负责人等。

三、过失犯罪的黄金辩护要点

律师在处理过失犯罪案件时,会从三个维度构建辩护策略: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患者死亡是否必然由医疗行为导致)、义务标准是否合理(不同职业的义务存在差异)、是否属于意外事件(完全无法预见的突发情况)。电工因突发地震未能及时断电导致事故,就主张不可抗力免责。

新修订的《关于办理过失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过失行为发生后积极赔偿获得谅解的,可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这为过失犯罪当事人提供了重要的补救机会。

常见问题解答

1. 过失犯罪一定会被判刑吗?

不一定。过失损坏财物若未达到立案标准(损失需超过5万元),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再如消防员救火时判断失误造成次生灾害,因紧急避险而不构成犯罪。

2. 医生手术失败就是医疗事故罪吗?

错!医疗事故罪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严重违反诊疗规范、造成就诊人死亡/重度残疾、二者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单纯的医疗技术失误或不可预见的并发症不构成犯罪。

3. 被公司强令违规操作导致事故,谁来担责?

刑法"双罚制"原则,直接责任人员和单位负责人都要追责。河南工厂爆炸案中,不仅操作工被判刑,强令其违规作业的车间主任也获刑三年。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