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会见内容能否告诉家属

《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和《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第八条规定,律师对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委托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律师与当事人的会见内容原则上属于保密范畴,未经当事人明确授权,律师不得将会见内容主动告知家属。但存在两种例外情况:一是当事人主动要求律师向家属转达特定信息;二是涉及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形。

为什么律师要对会见内容守口如瓶?

想象一下你去看医生,结果发现医生把你的病情随便告诉家人,你会不会觉得被背叛?律师和当事人的关系也是这样。法律规定保密义务不只是为了保护隐私,更是为了建立完全信任的委托关系。很多当事人第一次见律师时都会说:这话我只跟您说,千万别告诉我家里人...这时候律师就成了当事人最信任的树洞。

去年有个真实案例:某企业家涉嫌经济犯罪,律师会见时当事人承认挪用资金是为了填补公司亏空,但特别强调这事千万别让我老婆知道。后来家属反复追问案情,律师只能反复说您先生让转告您相信法律。直到庭审时家属才知道实情,虽然当时难以接受,但事后反而感谢律师守住了这个秘密。

律师会见内容能否告诉家属

家属的正确沟通姿势指南

知道律师不能随便透露信息后,家属可以这样做:

1. 主动向当事人传递关怀:你缺不缺生活用品?需要带什么话给爸妈吗?
2. 通过律师转达家庭近况:孩子升学考试很顺利,家里老人身体都好
3. 书面授权最靠谱:让当事人签署《信息披露授权书》指定可告知的家属
4. 关注程序性信息:案件进展到哪个阶段、何时开庭等不涉及案情的信息

有个家属做得特别聪明:每次会见前都准备一份手写家书,让律师转交时观察当事人反应。通过当事人主动提出的回信内容,既了解了近况又没违反保密规定。

这些特殊情况要

虽然原则上要保密,但遇到这些情况律师必须破例:
- 当事人明确说想自杀或自残
- 透露将要实施新的犯罪计划
- 涉及恐怖活动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
这时候律师不仅要告知家属,还要立即向办案机关报告。就像医生遇到传染病必须上报一样,这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报告义务。

常见问题解答

1. 家属能要求看律师会见笔录吗?

不能。会见笔录属于律师工作文件,记载的内容包含辩护策略等敏感信息。就像不能查看医生的诊疗记录一样,家属没有权利要求查阅。

2. 律师能不能暗示家属案件情况?

严格禁止。通过使眼色打哑谜等方式变相透露信息同样违反职业规范。曾有律师用你父亲的问题像感冒一样不严重的比喻被投诉,最终受到行业处分。

3. 当事人是未成年人必须告知家长吗?

视情况而定。16周岁以上可自主决定,14-16周岁需综合判断认知能力,14周岁以下原则上应通知监护人。但涉及虐待等特殊案件时,律师需要特别谨慎处理。

4. 家属自己猜出案情怎么办?

律师不承担责任。就像密码锁被破解不怪设置密码的人,只要律师没有主动泄露,家属通过其他渠道获知的不算违规。但专业律师会提醒家属:您刚才的推测不代表案件事实。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