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纠纷管辖权异议
遇到合同纠纷准备打官司时,很多当事人第一个懵逼的问题就是:这案子到底该在哪个法院告?这时候就得搬出《民事诉讼法》第34条和127条来说道说道了。管辖权异议就是你作为被告觉得原告选的法院不对盘,要求换个场子打官司的权利。你公司在北京签的合同,原告却跑到海南法院起诉,这时候你就可以举起管辖权异议的大旗说:咱们换个地儿聊!
法院不是你想换就能换的
去年有个建材商老王的案例特别典型。他在山东和浙江客户签了合同,结果对方直接在当地法院起诉。老王收到传票后火速提交管辖权异议,理由白纸黑字写着争议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结果法院审查后真的把案子移送到山东,光这一招就帮老王省下好几万差旅费。
不过要的是,提管辖权异议效要求!必须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也就是收到起诉状后15天内(涉外案件30天)。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法院会直接当你不存在这个异议。
实战中常见的三个骚操作
第一招叫管辖权连环杀,有个做软件开发的哥们儿,先提管辖权异议被驳回,马上上诉申请中止审理。硬是把3个月能解决的案子拖了1年半,愣是把资金链紧张的对家拖到主动和解。
第二招是证据突袭,见过最绝的是在二审阶段甩出新的微信聊天记录,证明合同实际履行地在别处。虽然这招有点风险,但用好了确实能翻盘。
第三招叫管辖+仲裁双保险,有些老江湖会在合同里既约定仲裁条款又写诉讼管辖,等真出事了看哪边有利就往哪边跑。不过这个玩法现在法院查得严,容易翻车。
搞管辖权异议必须避的坑
千万别学那个愣头青张总,为了提异议而提异议。他连合同里明明白白写着由原告所在地管辖都没结果被法院罚款5万。还有个更惨的案例,被告用假地址制造管辖连接点,被移送公安按妨害诉讼处理。
最靠谱的做法是收到起诉状马上做三件事:1、翻合同找管辖条款 2、查对方起诉状里的管辖依据 3、算清楚诉讼成本。跨省案件,候应诉成本比认栽和解还高,这时候死磕管辖权反而得不偿失。
关于管辖权异议的灵魂三问
问题一:合同里没写管辖条款怎么办?
这时候就按法定管辖来,一般是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但合同履行地的认定有讲究,是买卖纠纷,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就是合同履行地。去年有个典型案例,北京公司起诉上海公司,法院认定合同履行地在北京,就因为合同约定货款付到北京账户。
问题二:约定了仲裁还能提管辖异议吗?
这要分情况看。合同里明确约定仲裁排除诉讼,可以直接提异议要求驳回起诉。但要是仲裁条款写得不规范(没明确仲裁机构),法院会认定条款无效。有个建材商在合同里写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结果法院以仲裁机构不明为由驳回了管辖权异议。
问题三:管辖权异议被驳回还能翻盘吗?
可以!10天内提起上诉就行。虽然实践中二审改判率不到20%,但有些案例确实靠新证据翻盘。去年有个运输合同纠纷,一审驳回异议后,被告上诉时提交了新的物流单据,成功证明实际履行地在其他省份,二审法院直接裁定移送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