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恶意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恶意诉讼的认定需要满足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主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获取非法利益的故意;二是客观上实施了虚构法律关系、伪造关键证据等行为;三是实际造成了司法资源浪费或他人损失。实施的《民法典》第1165条明确规定,故意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为打击恶意诉讼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

如何认定恶意诉讼

一、恶意诉讼的变脸术:这5种情况要当心

最近老王就遇到个奇葩事:前同事拿着10年前的欠条起诉要求还钱,结果笔迹鉴定显示欠条是去年伪造的。这种拙劣的恶意诉讼其实还算好识破,真正危险的是那些经过专业包装的高端局。某培训机构老板,在破产前半年突然起诉20个家长要求补缴学费,实际是想通过诉讼转移财产。

最常见的恶意诉讼套路包括:

1. 无中生有型:像电视剧里演的,伪造个借据就说你欠钱百万

2. 移花接木型:把别人的合同改成自己名字,主张根本不存在的债权

3. 报复性诉讼:分手后拿着私密照反复起诉,不为胜诉就为搞臭对方

4. 诉讼碰瓷型:专挑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起诉,赌你怕麻烦直接赔钱

5. 恶意保全型:冻结对手公司账户,拖垮对方资金链的商业竞争手段

二、法官怎么揪出戏精当事人?

去年上海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特别典型:李某在3年内发起47起消费维权诉讼,每次索赔都精准卡在5000元以下(因为小额诉讼程序更简单)。法官发现他买的商品总是恰好过期,监控又总是刚好故障,最终认定这是职业碰瓷式诉讼。

法院审查时会重点看这些反常细节:

• 原告是否在短时间内密集起诉相似案件
• 关键证据是否存在逻辑矛盾(声称现金借款却无取款记录)
• 诉讼主张是否明显超出常理(用50万借条买煎饼果子)
• 当事人是否有前科(被生效判决认定过虚假诉讼)

三、被恶意起诉怎么办?记住这3招自救

开餐馆的小刘去年就中招了:竞争对手找人吃了顿蟑螂大餐索赔20万。他靠着后厨监控和当天的消杀记录成功反杀,还让对方赔了5万块律师费。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第一招:证据反制
收到传票先别慌,马上整理所有往来记录。特别是微信聊天、监控视频、银行流水这些客观证据,能直接戳穿谎言。

第二招:申请鉴定
遇到可疑的借条、合同、签名,立即申请文书形成时间鉴定。现在科技连两年前还是三个月前写的字都能验出来。

第三招:反向索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防范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被恶意诉讼可以要求对方赔偿律师费、误工费等损失。去年就有案例判赔了38万元。

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证明对方是恶意诉讼?

需要准备三组证据:一是对方存在虚构事实的证据(如伪造的合同);二是证明恶意目的的证据(如威胁短信);三是造成实际损失的证据(如企业商誉受损的评估报告)。建议在应诉向法院提交《涉嫌虚假诉讼审查申请书》。

恶意诉讼会坐牢吗?

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就构成虚假诉讼罪,最高可判7年。江苏某案例中,当事人因虚构200万工程款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即便不构成犯罪,法院也可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15日以下拘留。

普通人如何避免卷入恶意诉讼?

做好三个防护:重要交易坚持书面合同并保留原件;资金往来尽量银行转账并备注用途;定期清理个人身份信息,避免被冒用注册公司。发现异常法院文书要立即联系承办法官核实。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