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定有无能力偿还

怎么判定有无能力偿还

《民法典》第527条和《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规定,判定有无偿还能力主要看三个硬指标:一是名下是否有可执行财产(房产、存款、车辆等),二是持续收入能否覆盖基本生活+债务,三是债务是否超过收入5年偿还能力。法院执行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查银行流水、查社保缴纳记录、查不动产登记信息,俗称三查原则。老张欠债50万但月薪只有5000,法院就会算他每月最多能还2000,要还完得20年——这种情况就会被认定无偿还能力。

欠钱的人说没钱还?教你五招看穿真假老赖

第一招看消费记录,嘴上喊穷却天天晒网红餐厅打卡的,支付宝年度账单10万+的,这种明显在装穷。第二招查隐形财产,重点看近两年有没有突然把房子过户给亲戚,或者把车转到朋友名下。第三招盯工作变动,上个月还是公司高管,这个月就变成待业人员,很是故意辞职躲债。第四招对比债务规模,月薪3万欠信用卡5万的说还不上,和月薪5千欠网贷50万的真还不上,傻子都能看出来差别。第五招看应对态度,真正困难的人会主动协商分期,老赖则是电话不接微信拉黑玩消失。

公司破产和摆烂的区别在哪?看懂这三点不吃亏

去年有个餐饮老板把三家店都关了,但是把账户里200万转给老婆开美容院,这就叫恶意转移财产。真正经营困难的企业会有完整的财务记录:连续6个月亏损报表、员工工资拖欠凭证、供应商催款函成堆。教你个绝招,去税务局查它的报税记录,还在正常纳税的公司哭穷,十有八九是在演戏。记住核心区别:真破产的企业主会配合清算,假倒闭的老板会连夜更换法人代表。

法院执行局的杀手锏:六大数据还原真实偿还能力

法官手机里都装着执行办案系统,能实时查到这些关键数据:1.微信支付宝年流水(现在超过5万就要上报)2.最近三年的航空高铁出行记录 3.子女就读私立学校的情况 4.商业保险年度缴费金额 5.游戏账号充值记录(尤其是王者荣耀V8玩家)6.直播打赏账单。去年有个案例,被执行人声称月收入3000,结果查出他给女主播打赏了18万,直接被法院认定有隐匿财产能力。

欠债人常玩的五个套路与破解方法

套路一:我工资卡被冻结了——立即申请查他最近新办的银行卡,现在很多人用民生银行、渤海银行这些冷门银行藏钱。套路二:我在送外卖还债——要求查看美团/饿了么接单记录,真跑外卖的月入过万很轻松。套路三:父母生病需要钱——让他出示医院缴费单据和病历证明。套路四:钱都被P2P骗走了——查报警记录和立案回执。套路五:孩子要交补习费——九年义务教育根本花不了几个钱,私立学校学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名下没有房产车产就算无偿还能力吗?

大错特错!现在法院会查虚拟财产,抖音账号(10万粉以上能估值)、游戏装备(梦幻西游一个账号卖过50万)、甚至微信红包余额。去年有个老赖把房子卖了换成比特币,结果被查出数字钱包资产,照样被强制执行。

问题2:每月收入扣除生活费只剩500能还债吗?

法律规定至少要保留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深圳每月1300元。你月薪5000,扣除1300后剩3700,法院会强制划扣20%-50%。重点来了:生活费是按户口所在地标准算,很多老赖故意搬到高消费城市,这种小聪明会被法院识破。

问题3:把财产转移给家人就安全了?

民法典538条明确规定,债务形成后任何无偿转让行为都可撤销。有个典型案例:老王在借款合同签订第二天把房子赠与儿子,债权人成功通过诉讼追回房产。而且现在税务部门和房管局数据联网,之后的过户记录一查一个准。

问题4:父母要替成年子女还债吗?

法律上绝对不用!但要两种情况例外:一是子女用父母账户收钱,二是父母自愿签了担保协议。去年有个大学生借校园贷,催收公司骚扰父母,结果反被起诉索赔精神损失费,法院判了8万赔偿金。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