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权除斥期间3个月
《民法典》第152条规定,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为三个月。所谓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权利存续固定期限,不同于诉讼时效,它不会因任何事由中断或延长。你在网购时遭遇欺诈,从发现商家作假的那天开始,必须在三个月内起诉撤销合同,否则这个权利就过期作废。
这三个月到底怎么算?看这几个生活场景就懂
张三去年买了辆二手车,今年3月1日做保养时才发现是事故车。这时候他的三个月撤销权期限就从3月1日开始计算,到6月1日截止。要是张三在5月31日向法院起诉,完全来得及;但若拖到6月2日,哪怕只晚1天,法院也会直接驳回。
更隐蔽的情况是李四被老板逼着签了担保合同,当时被迫签字但没敢声张。直到半年后离职时才收集到录音证据,这时三个月期限就从取得录音的次日开始算起。不过要最长保护期五年,像王五十年前被忽悠签的合同,现在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90%的人都会踩的三大误区
第一个坑是找律师咨询就算维权。很多人觉得向律师咨询过就能暂停计时,实际上找律师、发律师函都不会影响除斥期间计算。第二个误区是对方同意协商就能延期,即便对方口头承诺补偿,三个月期限仍会继续流逝。最惨的是第三个误区——以为分期付款能分段计算,实际上整个合同的撤销权都从首次发现问题时开始计算。
教你三招保住黄金维权期
第一招是证据固化三步走:发现问题的当天立即拍照录像、24小时内做证据公证、7天内完成司法鉴定。第二招时间管理双保险:在手机设置三个提醒(第30天、60天、85天),用邮政EMS寄送书面通知(邮戳日期就是凭证)。第三招组合拳出击: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时同步准备起诉材料,确保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无缝衔接。
常见问题解答
Q1:发现被骗当天就报警,三个月期限会暂停吗?
不会!报警、调解等行为都不影响除斥期间计算。去年有个真实案例,赵六在被骗后立即报警,警方立案侦查了半年,等他想起要撤销合早已超过三个月,最终败诉。正确的做法是报警向法院提起撤销之诉。
Q2:疫情期间被隔离导致错过期限怎么办?
这种情况有转机。最高院指导意见,因疫情防控措施无法行使权利的,可以适用不可抗力规定。但需要提供隔离证明、核酸检测记录等全套证据,且要在解除隔离后10日内补办手续。建议被封控时立即通过线上法院提交立案申请。
Q3:网购商品半年后才发现质量问题能撤销吗?
要分两种情况:是表面瑕疵(如衣服破洞),签收时就应当发现,三个月期限从签收日计算;是隐藏缺陷(如手机主板暗病),从实际发现故障那天算起。但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有七日无理由退货的特殊规定,这两个制度要区分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