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信罪需不需要赔偿受害人
《刑法》第287条之二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的刑事责任认定不以赔偿为前提。但《民法典》第1168条明确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在司法帮信罪行为人面临刑事处罚与民事赔偿的双重责任。
举个例子:张三明知李四从事网络诈骗,仍为其搭建收款网站并提供技术维护。当李四诈骗300万元后,张三构成帮信罪被判刑,被害人可依据《民法典》要求张三与李四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种"刑事+民事"双重追责模式,既体现法律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也保障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帮信罪赔偿背后的法律逻辑
很多当事人误以为"坐牢就不用赔钱",这其实是个危险误区。最高法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有帮信罪被告人在承担刑事责任后,仍需赔偿受害人直接经济损失的67%。法院判决依据的是"损害结果与帮助行为的因果关系"——只要被告人的技术支持客观上助推了犯罪实施,就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赔偿金额的认定存在技术难点。为诈骗团伙提供银行卡的卡商,其赔偿范围限于经其账户流转的涉案金额。而开发恶意软件的技术人员,则要对全部犯罪后果负责。这种差异化的责任认定,体现了法律对"帮助行为参与程度"的精细化考量。
现实中更存在"赔偿换谅解"的特殊情形。部分情节轻微的帮信案件,嫌疑人通过全额赔偿获得受害人谅解后,争取到不起诉或缓刑处理。但这种操作必须建立在自愿赔偿基础上,绝不能与"花钱买刑"混为一谈。
帮信罪赔偿5大焦点问题
问题1:帮信罪赔偿范围包括哪些?
赔偿以直接经济损失为限,包括被骗资金、为挽回损失支出的必要费用等。但精神损害赔偿不被支持,除非能证明造成特别严重后果。
问题2:没钱赔偿会加重刑罚吗?
无力赔偿不会加重刑事处罚,但主动赔偿可作为量刑从轻情节。量刑指导意见,全额赔偿最高可获30%刑期减让。
问题3:单位犯罪中的个人需要赔偿吗?
若帮助行为系职务行为,原则上由单位承担赔偿责任。但直接责任人员存在重大过错的,面临个人追偿。
问题4:被帮助的犯罪分子逃匿怎么办?
受害人可单独起诉帮信行为人要求全额赔偿。连带责任规定,帮信行为人赔偿后,可向主犯追偿。
问题5:不起诉后还要赔偿吗?
即便获得相对不起诉,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不影响受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