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信罪与个人信息泄露:转发他人信息也可能获刑?

帮信罪与个人信息泄露:转发他人信息也可能获刑?

是的!转发他人信息可能构成“帮信罪”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随着网络犯罪高发,司法机关对涉及个人信息流转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持续加大。哪怕是简单的转发行为,如果客观上帮助了犯罪行为,且存在主观“明知”,就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一、帮信罪为何盯上“转发信息”?

根据《刑法》第287条之二,“帮信罪”全称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核心在于“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而转发他人信息的行为,可能成为犯罪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案例1:2022年浙江某案中,张某在微信群转发包含2000条个人信息的文件,被诈骗团伙用于精准诈骗,最终张某因帮信罪被判刑1年6个月。

帮信罪与个人信息泄露:转发他人信息也可能获刑?

关键点:即便未直接参与诈骗,但信息转发为犯罪提供了“弹药”,司法机关会综合聊天记录、交易流水等证据,认定行为人是否“明知”信息将被用于非法用途。

二、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红线

除帮信罪外,《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刑法》第253条明确: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超50条即可能构成犯罪。转发行为可能涉及:

  • 信息类型:身份证号、住址、通讯记录等敏感信息风险最高
  • 数量标准:普通信息500条、敏感信息50条即达刑事立案标准
  • 主观认定:即便声称“不知情”,若收取报酬或多次转发,可能推定“应当知情”

三、这五种情况最容易被抓!

根据公开判决书分析,以下场景风险极高:

场景1:在兼职群转发“实名办卡”广告,实际用于洗钱

场景2:将公司客户资料私发朋友“拓展业务”

场景3:转发他人隐私信息进行“网络曝光”

场景4:为赚佣金转发“扫码进群领福利”链接

场景5:在技术论坛分享爬虫获取的个人数据

四、如何避免“转发踩雷”?

记住3条保命法则:

  1. 收到他人信息先问来源,要求出示合法授权
  2. 拒绝转发包含身份证号、银行卡等敏感数据的文件
  3. 发现群内传播疑似非法信息,立即退出并举报

FAQ:关于转发信息的法律风险

1. 帮信罪如何认定“明知”?会被冤枉吗?

司法机关会通过聊天记录、转账记录、信息敏感度、行为人职业背景等综合判断。例如医生转发患者病历、银行员工泄露客户资料,更容易被认定具有主观故意。

2. 转发多少条个人信息会判刑?

根据司法解释:普通信息500条、敏感信息50条、违法所得5000元即构成犯罪。但即便未达数量标准,若造成他人自杀、诈骗等严重后果,仍可能被追责。

3. 微信群转发后撤回,还算违法吗?

算!信息一旦被他人读取或下载即构成传播。2023年江苏某案例中,王某转发通讯录后2分钟撤回,但因有3人下载,仍被行政处罚。

4. 转发公开信息(如企业公示信息)会犯法吗?

需区分用途:批量转发企业公开信息用于电话推销可能违法,特别是涉及法人身份证号等非公开内容时。建议单次查询量不超过20条。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