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人自愿放弃追究刑事责任
当受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表示不追究了,很多人以为这就案件终结。但《刑法》规定,除自诉案件外,刑事追诉权属于国家公权力。故意伤害、抢劫等常见犯罪即便受害人签了和解书,公安机关仍然有权立案侦查,检察院照样可以提起公诉。就像张三被打断肋骨后选择谅解,但检察官依然能以故意伤害罪起诉施暴者,因为这类犯罪侵害的不仅是个人权益,更是社会公共秩序。
那些年我们误解的私了故事
老李遭遇车祸后和司机签了赔偿协议,结果三天后发现内脏出血。这种情况即使签过自愿放弃追责协议,老李仍可重新报案。因为人身伤害的严重性在短期内无法完全显现,法律为此保留了救济空间。就像去年某明星家暴案,妻子最初选择原谅,但后来伤痕照片曝光后,司法机关依然介入调查。
职场性骚扰案件中常见这样的场景:受害女孩接受道歉后,公司HR就当作事情解决了。强制猥亵属于公诉案件,受害人的谅解书只能作为量刑参考。去年深圳某企业高管被判刑的案例就是明证,即便受害人因压力选择撤诉,法院依然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定罪。
五大灵魂拷问:放弃追责的真相
1. 签了和解书还能坐牢吗?
去年杭州某富二代醉驾撞人案给出答案:能!即便受害人获得百万赔偿并出具谅解书,法院仍判处肇事者实刑。因为危险驾驶罪侵害的是公共安全,和解只能影响量刑幅度,不能改变案件性质。就像厨师往菜里放罂粟壳,食客觉得好吃不追究,但市场监管局照样会处罚。
2. 所有犯罪都不能私了吗?
侮辱罪、诽谤罪等自诉案件确实可以。网红在直播间骂人,受害人不去法院自诉,案件就不会启动。但要的是,辱骂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案件就会自动升级为公诉案件。就像某主播造谣粮食短缺引发恐慌,即便最初受害者不追究,警方也会主动介入。
3. 放弃追责后反悔怎么办?
去年郑州家暴案给出教科书式操作:王女士在签署谅解书三个月后,凭医院新发现的耳膜穿孔诊断,成功让案件重启调查。关键是要提供新证据证明当时受胁迫或对伤情存在重大误解。就像购房合同存在欺诈可以撤销,刑事谅解书若存在法定瑕疵同样失效。
4. 对方不履行赔偿协议咋整?
这时候谅解书就变成双刃剑。上海某故意伤害案中,加害人赔偿30万后获缓刑,但事后拒绝支付尾款。法院不仅强制执行赔偿,还撤销缓刑收监服刑。所以书面协议一定要约定违约条款,最好通过公证处或律师见证,让空头支票变成法律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