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信罪获利二十多万,一般判几年,罚多少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7条之二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的刑期和罚金标准需结合犯罪情节严重程度判定。若违法所得达20万元以上,被认定为“情节严重”,基准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若涉及特大金额或造成重大社会危害,刑期升至三至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罚金数额一般为违法所得的1至5倍,20万获利对应的罚金范围约在20万至100万元之间。
为什么帮信罪判罚越来越重?
近几年帮信罪案件数量激增,全国起诉人数已超13万。许多普通人因卖银行卡、代实名注册账号等行为卷入犯罪链条。浙江某大学生出售3张银行卡获利2万元,最终被用于诈骗200余万,法院以帮信罪判处其1年半有期徒刑,罚金5万元。
法律加重处罚的背后逻辑有三:一是电信诈骗已形成完整黑产链,帮信行为客观上助长犯罪;二是犯罪技术迭代加速,需从源头打击技术支持;三是大量“工具人”存在侥幸心理,严惩具有震慑作用。
影响量刑的四大关键因素
同样是20万获利,有人判2年有人判5年,差异源于:
1. 主观认知程度:明知他人用于网络犯罪仍提供帮助,比“知道”情节更重。江苏某案例中,技术人员多次收到平台涉赌警告仍继续维护,被认定“直接故意”。
2. 资金流水规模:银行卡单向流水超100万即构成“情节严重”。曾有当事人获利仅5万,但因账户流转涉诈资金800万,最终按顶格量刑。
3. 社会危害后果:若所涉案件导致受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加重处罚。广东某案就因关联诈骗致1人死亡,主犯被判6年。
4. 退赃退赔情况:主动退缴违法所得可获从轻处理。北京某案例中,嫌疑人庭审前退赔18万,刑期由3年减至2年。
帮信罪常见误区与防范指南
误区一:“只帮忙没直接参与不算犯罪” 司法只要客观上为犯罪提供支付结算等帮助即构成犯罪。某快递员有偿提供代收款服务,未直接接触赃款仍被追责。
防范建议: 1. 拒绝出租出售身份证、银行卡、社交账号 2. 谨慎接单“技术外包”项目,核查甲方资质 3. 收到“跑分”“刷单”等兼职邀约立即报警 4. 定期查询个人账户异常交易记录
帮信罪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初犯会从轻处罚吗? 初犯且认罪认罚、退缴全部违法所得,获得30%以内的刑期减让,但基准刑仍在3年以上。
问题2:获利金额包含哪些部分? 除直接收取的佣金,通过虚拟货币、购物卡等形式获取的利益,以及节省的成本(如免付服务器费用)均计入违法所得。
问题3:罚金交不起怎么办? 可向法院申请分期缴纳,但需提供贫困证明等材料。拒不缴纳将面临强制执行,包括查封财产、限制高消费等措施。
问题4:取保候审等于没事了吗? 取保候审仅是强制措施,90%以上帮信案件最终会被判处实刑。某地统计显示,取保后判处缓刑的比例不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