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信罪移交了法院怎么判?
《刑法》第287条之二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的基准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法院判决时会重点考量涉案金额、获利情况、主观故意程度等核心要素。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指出,支付结算金额达20万以上或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即构成"情节严重",将面临实刑判决。而具有自首、退赃退赔等情节的被告人,获得30%-50%的量刑减让。
法院判决的三大核心逻辑
1. 流水金额决定量刑起点。某地法院判决显示,涉案账户流水80万的在校生被判拘役5个月,而流水超2000万的支付平台技术员则获刑2年。法官会结合银行流水、第三方支付数据等电子证据,用"资金穿透法"计算实际涉案金额。
2. 主观故意认定是关键。曾有个案因嫌疑人坚持"不知情"抗辩,法院调取微信聊天记录发现其多次提及"规避风控",最终认定其存在间接故意。司法解释规定,只要应当知道他人利用网络实施犯罪仍提供帮助,即构成犯罪故意。
3. 社会危害性评估。去年浙江某案中,嫌疑人开发的接码平台被用于300余起电信诈骗,虽然本人获利仅3万元,但因造成特别严重后果,被顶格判处3年有期徒刑。法官特别在判决书中强调"技术中立不能成为免责理由"。
五个影响判决的关键情节
① 退赃退赔的黄金时机:审查起诉阶段退赔可获30%量刑减让,若在庭审阶段退赔效果减半。深圳某案被告人在批捕后退还全部违法所得,最终获得缓刑判决。
② 认罪认罚的实操技巧:单纯口头认罪效果有限,需配合书写悔过书、指认作案设备等实质性动作。有辩护律师通过组织被告人录制反诈宣传视频,成功争取到从宽处理。
③ 身份属性的特殊考量:在校大学生、孕产妇等特殊群体获得倾向性保护。最高检典型案例显示,某高校学生因生活困难出售银行卡,检察机关最终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④ 技术帮助的罪责边界:提供定制化技术方案比出售标准化软件处罚更重。某API接口开发者因针对诈骗话术修改代码,被认定为主观恶性较大,排除适用缓刑。
⑤ 上下游犯罪的牵连风险:若被认定与诈骗团伙存在事前通谋,升级为共犯。曾有卡商因与诈骗分子约定"按成功转账分成",最终以诈骗罪共犯被判7年有期徒刑。
常见问题解答
1. 帮信罪一定会坐牢吗?
初犯且涉案金额刚达立案标准(20万元)的,有机会争取缓刑或免刑。但若存在以下情形将大概率实刑:① 涉及未成年人或老年人被骗 ② 导致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 ③ 曾因同类行为受过行政处罚。
2. 获利金额如何影响判决?
违法所得1万元是重要分水岭。超过1万原则上不适用缓刑,每增加5万元刑期递增6个月。但存在"风险溢价"现象,某虚拟货币跑分案中,嫌疑人获利8万但因操作风险极高,刑期较普通案件上浮40%。
3. 取保候审后还会判实刑吗?
取保候审成功率约65%,但最终判实刑比例仍达38%。特别是审查起诉阶段未退赃的,取保后判实刑风险激增。建议在取保期间完成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实质动作。
4. 判决书中的"违法所得"如何计算?
法院采取"总额认定"原则,某跑分案中嫌疑人主张仅获利3万,但法院将账户总流水200万的2%推定为违法所得,最终认定4万元。除非能提供完整资金流向证明,否则很难推翻推定计算。
5. 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区别在哪?
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刑期可减少30%-50%。某科技公司因开发涉诈APP被追责,实际控制人被判1年6个月,而同案个人开发者则获刑2年3个月。但需提供完备的公司章程、分红记录等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