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违法的,现在取保候审,赔了受害人的钱,还会被判刑吗?

不知道是违法的,现在取保候审,赔了受害人的钱,还会被判刑吗?

《刑法》规定,是否构成犯罪主要取决于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与当事人是否知道行为违法无关。即使已经赔偿受害人并取得谅解,仍被追究刑事责任。但积极赔偿、认罪认罚等情节将成为量刑时的关键减刑因素,甚至争取到缓刑。取保候审只是强制措施,不代表案件终结,最终是否判刑需由法院综合案件性质、社会危害性等因素判定。

一、为什么"不知情"不能成为免罪理由?

很多当事人误以为"不知法者不为罪",但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责任"。张三帮朋友运输货物,实际夹带了违禁品,即便其主观不知情,但客观上已涉嫌运输违禁品罪。这类"过失犯罪"案件中,司法机关会通过货物包装异常性、运输报酬合理性等客观证据推定当事人是否应当知情。

浙江某大学生因兼职转发诈骗链接被判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就是典型例子。法官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应当具备辨别违法信息的基本能力"。

二、赔偿受害人到底有多大作用?

赔偿谅解书是量刑的"黄金砝码",但绝非"免死金牌"。最高法量刑指导意见,赔偿取得谅解最多可减少基准刑的40%。原本应判3年的案件,减至1年9个月。但还要看:

1. 赔偿是否及时(立案前赔偿优于审判阶段)
2. 赔偿比例(全额赔偿优于部分赔偿)
3. 谅解书内容(明确表示谅解优于简单收条)
4. 案件性质(人身伤害案件赔偿作用大于经济犯罪)

特别提醒:切忌私下与受害人签订"不追究责任"协议,这种约定在法律上无效,还涉嫌妨害作证。

三、取保候审后的关键应对策略

取保成功只是阶段性胜利,建议做好三件事:
1. 立即委托专业律师介入,通过阅卷找出证据漏洞
2. 收集有利证据(如工作记录、聊天记录证明主观善意)
3. 配合检察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4. 准备社会调查报告(尤其适用未成年人案件)
某诈骗案当事人取保后,律师通过梳理2000余条微信记录,成功证明其不知上层犯罪事实,最终获得不起诉决定。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赔偿后受害人撤案,公安机关还会移送起诉吗?

答:刑事案件不同于民事纠纷,受害人撤案不影响公诉程序。但《刑事诉讼法》第288条,特定轻微刑事案件(如故意伤害致人轻伤)当事人达成和解的,检察机关可作出不起诉决定。

问题2:取保候审满一年没消息,是不是就没事了?

答:这是重大误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到期后公安机关必须解除取保或变更强制措施。但案件仍然存在,直接移送起诉。建议主动联系办案机关了解进展,避免错过申诉时机。

问题3:审查起诉阶段退赃退赔,能争取不起诉吗?

答:关键看犯罪情节和涉案金额。对于法定刑三年以下的轻微刑事案件,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69条,确有悔罪表现的,可争取相对不起诉。某虚开发票案中,当事人补缴税款并缴纳3倍罚款后,成功获得不起诉决定。

问题4:法院阶段才赔偿,还有意义吗?

答:仍具有重要价值!审判阶段赔偿虽不能改变定罪,但影响刑期执行方式。某职务侵占案被告人在庭审阶段全额退赔,法院将实刑改为缓刑。建议最迟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完成赔偿程序。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