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彩礼又和别人结婚,会不会构成犯罪行为?

收了彩礼又和别人结婚,会不会构成犯罪行为?

站在法律专业角度,单纯"收了彩礼又和别人结婚"的行为一般不构成犯罪,但引发民事纠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民法典》相关规定,只有在存在虚构事实骗取财物的情况下,才涉嫌诈骗罪。彩礼本质上是附条件的赠与行为,当婚姻登记未完成时,接受方需要依法返还彩礼。

一、彩礼背后的法律真相

在传统婚俗与现代法治的碰撞中,彩礼问题常常成为争议焦点。某地法院数据显示,涉及彩礼返还的民事诉讼同比增长37%,15%的案件涉及"收彩礼后另嫁他人"的情形。从法律层面看,彩礼属于附解除条件的赠与,当婚姻关系未实际建立时,接受方应当返还财物。

现实中存在三种典型情形:第一种是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婚约,第二种是一方悔婚另嫁/另娶,第三种则是恶意骗取彩礼。前两种情形主要通过民事诉讼解决,第三种触犯刑法。浙江某案例中,当事人两年内收取6次彩礼后失踪,最终以诈骗罪被判刑7年。

二、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边界

当遭遇"收彩礼后另嫁他人"的情况时,法律提供了双重救济途径:

1. 民事追偿
依据《民法典》第1042条,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若未能缔结婚姻,接收方应当返还彩礼。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双方未登记结婚、未共同生活、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情形必须返还。

2. 刑事追责
当存在虚构身份、隐瞒婚史、与多人订婚等欺诈行为时,构成诈骗罪。山东曾发生典型案例:某女子使用假身份证与3名男子订婚收取68万彩礼,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三、你必须知道的5个关键问题

1. 隐瞒已婚事实收彩礼构成犯罪吗?

这属于典型婚恋诈骗!故意隐瞒已婚事实,以结婚为名收取彩礼后消失,符合诈骗罪"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构成要件。江苏某法院判决的案例显示,被告人被判刑5年并处罚金。

2. 订婚后反悔需要全额退彩礼吗?

不一定全额退还。法院会考虑相处时间、花费情况等因素。安徽某案例中,女方退还了80%彩礼,法院考虑到双方已同居半年,扣除了部分合理支出。

3. 收了彩礼但用于共同开销怎么办?

需要提供消费凭证。司法解释,用于筹备婚礼、共同生活的部分开支可以抵扣。但日常小额消费不计入,大额支出如装修、购车等需要明确证据。

4. 微信转账算不算彩礼?

关键看转账性质。带有"聘礼""彩礼"备注的款项,或大额特殊数字转账(如66666、88888)被认定为彩礼。而日常小额转账视为普通赠与。

5. 同居三年还需要退彩礼吗?

特殊情况下可不退还。《民法典》司法解释规定,双方共同生活两年以上且育有子女的,可不予返还。但需要提供同居证明、子女出生证明等关键证据。

四、遭遇彩礼纠纷的正确处理姿势

保留所有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婚约证明等。通过调解协商解决,村委会、街道办都可介入。若协商不成,务必在3年诉讼时效内起诉。切记不要采取暴力手段,去年某地就发生因抢婚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当事人反而被判刑。

建议在订立婚约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彩礼数额、用途及返还条件。某地创新推出的"婚约财产公证"服务,使相关纠纷同比下降45%,值得借鉴。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