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员工诈骗罪从犯怎么判?相关的处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条和第266条规定,公司员工若作为诈骗罪从犯参与犯罪,其量刑需结合犯罪金额、行为作用、悔罪表现等因素综合判定。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依法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司法从犯的刑期比主犯减少20%-50%,最高可免于刑事处罚。
一、公司员工成为诈骗罪从犯的典型场景
在实际案例中,员工成为诈骗罪从犯的情形主要有三种:
1. 被动执行指令型:财务人员按领导要求伪造转账记录,销售员配合虚构合同内容。这类员工虽知情但未主动策划,被认定为从犯。
2. 技术辅助型:IT部门开发虚假交易系统,行政人员提供虚假资质文件。这类技术性协助被认定为"提供帮助"的从犯行为。
3. 间接获利型:普通员工通过绩效奖金分得部分赃款,虽未直接实施诈骗,但构成共同犯罪。
二、影响量刑的5大关键因素
1. 涉案金额分级:诈骗金额是量刑的核心指标。司法解释,3000元即达立案标准,50万元属"数额巨大",500万元则构成"数额特别巨大"。从犯刑期随金额递增,但会相应减轻。
2. 行为作用评估:法院会审查员工参与的环节。如某银行职员仅协助伪造1份证明文件,被判缓刑;若长期系统性造假,则面临实刑。
3. 认罪认罚时效:在侦查阶段主动退赃并认罪,最高可获40%刑期减免。上海某案中,会计王某因审计前退赔全部违法所得,最终免于起诉。
4. 主观认知程度:是否明知违法仍参与是关键。某快递公司调度员李某辩称不知情,但因多次异常操作记录被认定"应知",仍被判刑。
5. 企业合规建设:若企业有完善的反舞弊制度,员工以"制度漏洞"为由辩护被采纳。浙江某案中,因公司未做合规培训,从犯刑期减少30%。
三、企业应对员工涉诈的3道防火墙
1. 制度防火墙:建立资金审批三级复核机制,关键岗位实施轮岗制度。某上市公司要求10万元以上支出必须经法务审核,有效阻断多起诈骗企图。
2. 技术防火墙:运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合同,部署AI交易监测系统。广东某集团上线智能风控平台后,异常交易拦截率提升76%。
3. 教育防火墙:每季度开展刑事合规培训,制作《员工行为红线手册》。建议保留培训签到表、考核记录等证据,可在涉诉时证明企业尽到管理责任。
常见问题解答
1. 公司普通员工听从领导安排实施诈骗,算主犯还是从犯?
认定为从犯。但若员工主动出谋划策或直接实施关键诈骗环节,升级为主犯。如某P2P公司业务员自行设计话术骗取200万元,虽职位低仍被认定为主犯。
2. 从犯一定会比主犯判得轻吗?
法律上必须从轻,但幅度受案情影响。北京某集资诈骗案中,主犯判12年,财务总监作为从犯判5年,而前台接待因仅传递资料被判1年缓刑。
3. 已经离职的员工会被追究责任吗?
追诉时效最长可达20年。浙江某贸易公司2015年诈骗案,仍对已离职5年的物流主管提起公诉。关键看犯罪行为是否过追诉期。
4. 退赃能减轻多少刑罚?
全额退赃最多可减刑30%,部分退赃按比例折算。需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前完成退赃,审判阶段退赃效果减弱。建议配合认罪认罚具结书同步进行。
5. 公司需要为员工诈骗行为担责吗?
若系单位犯罪,公司被判处罚金。但《刑法》第31条,若能证明是员工个人行为,且企业有完善合规体系,可免除单位责任。建议保存日常管理记录作为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