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数额较大标准判刑多少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标准由司法解释确定,目前司法个人诈骗2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单位诈骗10万元以上不满200万元即属于“数额较大”。但需各省市会经济发展水平调整金额,北京、上海等地的立案标准高于中西部地区。
合同诈骗罪为何容易让人“踩雷”?
开公司的老张最近栽了大跟头——他虚构了一个政府拆迁项目,骗了合作方30万预付款,结果被判了2年半。这种案件近年暴增,全国法院受理合同诈骗案超1.2万件,同比上涨18%。究其原因:
1. 合同形式看似合法,诈骗分子常伪造公章、资质文件
2. 被害人存在投机心理,轻信“高回报”承诺
3. 电子合同普及后,线上签约风险防控不足
某基层法官透露,约60%的被告人都声称“只是商业纠纷”,但关键要看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收到货款后立即转移财产、虚构根本不存在的项目等,都被认定为诈骗。
量刑背后的“隐形标尺”
同样是骗了20万,有人判1年,有人判3年,差异从何而来?除了基本数额,法官还会考量:
• 资金去向:用于赌博挥霍还是公司经营?
• 补救措施:是否在立案前退赔?
• 作案手段:冒充国企高管比普通诈骗加重量刑10%-30%
• 被害人情况:骗取扶贫资金顶格判刑
去年浙江有个典型案例:某老板骗了50万后主动退还,取得谅解书,最终判缓刑。但若存在跨省作案、多次诈骗等情节,即便退赃也实刑。
常见问题解答
1. 合同诈骗与民事违约如何区分?
关键看签约时是否具有履行能力。签约时已资不抵债,事后又转移财产,即便写了借条也被定性为诈骗。某建材商签订200万供货合同后携款潜逃,虽然留有欠据,仍被定罪。
2. 用虚假房产抵押借款构成合同诈骗吗?
这种情况触犯两项罪名:若伪造房产证,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若用假证抵押借款,则构成合同诈骗罪。上海某案例中,被告人两罪并罚获刑5年。
3. 公司股东个人行为会连累企业吗?
要看是否体现单位意志。某科技公司实际控制人私刻公章签订合同,违法所得未入公司账户,最终个人被判刑,公司未被追责。但若收益归公司所有,构成单位犯罪,对主管人员追责。
4. 签订合部分虚假陈述是否构罪?
需综合判断虚假内容的重要性。某教育机构夸大教师资质被判无罪,但虚构办学许可证则构成诈骗。司法解释明确,对合同标的、质量、数量等核心要素造假才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