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撞到行人了责任怎么划分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电瓶车作为非机动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责任划分主要看双方过错程度。若电瓶车驾驶人存在超速(超过25km/h)、逆行、违规载人等行为,承担主要责任;行人若突然闯红灯、横穿马路或停留在非人行区域,也被认定存在过错。司法实践中即便行人有过错,电瓶车驾驶人也因优者危险负担原则承担30%-50%责任。

事故责任划分的三大黄金原则

第一要看路权归属,在人行道上撞到行人,电瓶车基本全责;第二看行为性质,酒驾的电瓶车司机哪怕对方乱穿马路也要担主责;第三看证据链完整性,很多案子五五开,就是因为行车记录仪没拍到关键瞬间。去年杭州有个典型案例:大妈边看手机边过斑马线,电瓶车以35码速度冲过来,判了司机70%责任,就因为超速+未观察路况。

不同场景下的责任归属

早高峰的学校门口最要命!有家长带着孩子突然从车缝里钻出来,这时候电瓶车要是刹不住,责任怎么算?去年上海法院判了个类似案子,家长承担40%责任,因为没走人行横道,电瓶车司机担60%——虽然没超速,但学校路段要特别观察。还有那种外卖小哥边骑车边看手机导航的,撞到突然转身的行人,这种情况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很常见。

电瓶车撞到行人了责任怎么划分

避免事故的保命指南

电瓶车族记住三件事:速度别超25码,后视镜千万别拆,夜间必须开灯。遇到行人密集区,学会用脚划地减速比急刹更安全。行人也得长点心,过马路别当低头族,看到电瓶车流别以为人家都会让你。最危险的是雨天下坡路段,去年南京统计数据显示,这类事故死亡率比晴天高3倍!

出事后千万别做的3件傻事

第一别私了,有个大叔赔了2000块,结果对方第二天说骨折又要了3万;第二别挪车,等交警画完现场图再动;第三别吵架,去年有个司机和伤者家属动手,本来主责变全责。记得马上做三件事:打开手机录像功能,拍下伤者位置、车辆状况、路面痕迹;拨打120后再报警;找目击证人留联系方式。

常见问题解答

行人闯红灯被撞谁负责?

这种情况常见三七开判决。苏州案例:行人闯红灯被电瓶车撞骨折,法院判行人承担30%医疗费,电瓶车因超速担70%责任。但是夜间行人穿深色衣服闯红灯,责任比例调整为五五开。

电瓶车在人行道撞人怎么办?

人行道上行人绝对优先!除非能证明行人故意碰撞,否则电瓶车基本全责。有个特殊情形:电瓶车是在人行道正常推行状态撞到人,可按普通行人碰撞处理。

私下签和解协议有效吗?

有效但有风险!去年杭州就出过事:双方签协议赔了5000元,一周后伤者颅内出血死亡,家属成功追诉司机刑事责任。建议即使私了也要到交警队备案,最好通过交管12123线上备案系统留痕。

电瓶车没买保险咋赔偿?

现在全国推行非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年费80-150元。没投保,赔偿金要自掏腰包。有个案例:外卖员撞伤老人被判赔18万,只能分期付款。建议至少购买20万保额的第三者险。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