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死人了责任划分

《民法典》第1165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同饮酒引发死亡事件时,责任划分主要看是否存在过错行为。重点审查四个关键点:是否强制劝酒、是否履行照顾义务、是否明知特殊身体状况、酒局组织者是否尽到安全保障责任。明知对方有心脏病仍劝酒导致猝死,就构成侵权责任,最高可承担30%-50%的赔偿责任。

喝酒死人了责任划分

酒桌上的人命官司,这些情况要赔钱

去年杭州某KTV聚会上,张某连续给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的李某灌了半斤白酒,结果李某当场休克死亡。法院判决张某承担40%责任,赔偿82万元。这个案例揭示三个赔偿雷区:第一,明知对方患病仍劝酒构成重大过失;第二,组织聚会的KTV因未及时劝阻也要担责10%;第三,同桌其他客人因未制止危险饮酒行为各赔2%。

烧烤摊老板老王最近也栽了跟头。三个小伙喝到凌晨两点,老王不仅没劝阻还继续卖酒,醉汉骑车撞树身亡。市场监管部门直接吊销执照,法院判赔28万。这说明餐饮经营者有两个硬性义务:对明显醉酒者停止供酒,对单独醉客要联系家属或报警。

醉酒死亡四大责任主体详解

是酒局发起人,去年上海某公司年会,部门经理灌醉新员工致其坠楼,法院判组织者承担35%责任。这类案件有个三看标准:看是否主动邀约、看是否控制酒水、看是否安排护送。

是同桌饮酒人,有个典型案例是六人聚会中两人提前离场,剩下四人继续拼酒致人死亡。提前离场的因及时脱离危险环境被判无责,而继续喝酒的四人平均分摊60%责任。这告诉我们,中途离开时最好明确劝阻并通知家属。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酒类销售方。山东某超市把高度白酒卖给已醉酒的顾客,结果顾客回家路上冻死。法官援引《食品安全法》判超市赔偿15%,因为商家有二次销售审查义务,就像不能向醉酒者卖烟一样。

常见问题解答

劝酒导致死亡要坐牢吗?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河南判决显示,连续强迫他人喝下一斤白酒构成刑事犯罪,主犯被判3年有期徒刑。关键看是否存在明知致死仍放任的主观故意。

没劝酒也要赔钱?

是的!浙江高院有个经典判例:五人聚餐中两人全程没喝酒也没劝酒,但因未阻止醉驾行为,被判各承担5%责任。法律上的消极不作为也要担责,就像看见有人跳楼不报警一样。

AA制聚餐怎么划分责任?

组织者永远是第一责任人。北京朝阳法院判决显示,AA制烧烤局中,发起人因没劝阻过量饮酒承担25%责任,其他参与者各承担8%。就算费用平摊,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不会减轻。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