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欺诈怎么认定
《民法典》第148条,民事欺诈的认定必须满足四个要件:行为人存在主观故意、实施了欺诈行为、对方因欺诈陷入错误认知、基于错误认知作出不利决定。举个通俗例子:张三把泡水车伪装成精品二手车卖给李四,故意隐瞒车况(欺诈行为),导致李四误以为车况良好(错误认知),最终高价购买(财产损失),这就构成典型民事欺诈。
民事欺诈的5种常见套路
1. 假合同陷阱:装修公司口头承诺全包价8万,合同里却藏着材料升级费、管理费等附加条款
2. 虚假宣传术:直播间声称翡翠手镯保真A货,实际是染色石英岩
3. 身份冒充局:伪造房产证冒充房东收租金,真房东出现时骗子已卷款跑路
4. 投资理财骗:承诺年化收益30%保本,实则资金流向不明
5. 感情诈骗局:虚构单身身份骗取彩礼,登记结婚后立即消失
遭遇欺诈必做的3件事
第一步固定证据:通话录音要完整、微信聊天别删记录、转账备注写清用途
第二步专业咨询:带着证据找律师做案情分析,确认是否达到立案标准
第三步双线维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涉及刑事诈骗)
民事欺诈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无意中说大话算欺诈吗?
关键看是否明知虚假仍故意传播。房产中介误把凶宅当普通房源推荐,若能证明其确实不知情,只是重大误解而非欺诈。
问题2:微信聊天记录能当证据吗?
需要满足举证三要素:1)聊天双方身份可确认 2)记录完整未经篡改 3)内容与案件直接相关。建议提前做证据保全公证。
问题3:起诉间限制吗?
民事欺诈诉讼时效是自知道受骗之日起3年。但要:发现被骗时已超过20年,法院将不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