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委托人是否承担法律后果

最近有个粉丝留言问:朋友让我帮忙签合同,要是出事了我得赔钱吗?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委托代理的法律责任。《民法典》162条和171条,受委托人是否承担责任主要看两点:有没有代理权限+有没有过错。在授权范围内规规矩矩办事不担责,擅自加戏搞事情就要背锅!下面咱们展开说说各种情况。

法律上的背锅指南: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张三让李四代买化妆品,结果李四私自换了供货商吃回扣,导致买家集体过敏。法院判决李四赔偿23万!这说明只要在委托范围内按指示办事,天塌了有委托人顶着。但要是像李四这样搞创新,法律分分钟教你做人。

现实中常见翻车现场包括:代签合擅自改条款、代管财产时偷偷挪用、代办事时收受好处费。这些都属于超纲操作,一旦被发现,不仅要赔钱,严重的还要吃牢饭。浙江就有个案例,代管房产的中介把房子低价转给自己亲戚,被判职务侵占罪。

5种必背锅情形:看完能少踩80%的坑

1. 超越权限搞惊喜:朋友让你代买500块的包,你非要彰显实力买个限量款,差价自己贴?错!超出授权范围的行为,法律默认你自嗨。

2. 明知违法还助攻:老王让你帮忙运输特殊货物,结果里面藏了违禁品。这时候别说我不知道,装傻也要连带担责。

受委托人是否承担法律后果

3. 重大过失酿大祸:代管宠物却忘记关笼子,导致咬伤邻居。这种明显的疏忽,赔医药费没商量。

4. 私自转委托:把代管店铺转交给不靠谱的表弟,结果被卷款跑路。原受委托人照样要负全责。

5. 吃里扒外拿回扣:帮公司采购时虚开发票,这种明显违背忠实义务的行为,等着被起诉吧。

聪明人的自保秘籍:3招教你安全下车

第一招:签好书面委托书!内容要写明权限范围、有效期限,最好公证。见过太多口头委托扯皮案例,连微信聊天记录都要当证据。

第二招:做事留痕保平安。代办事时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交接清单。有个案例就是靠快递签收时间戳,成功证明自己按时完成了委托。

第三招:超出能力赶紧撤。发现委托事项有风险,立即书面通知终止委托。千万别硬撑,法律上这叫及时止损。

灵魂拷问:这些特殊情况怎么办?

Q1:好心帮忙却搞砸了要赔钱吗?

关键看是否收费。是无偿帮忙,除非故意或重大过失,一般不用赔。但要是收了好处费,就得按专业标准担责。就像免费顺风车和滴滴专车,出事后的责任完全不同。

Q2:委托人死了还要继续办事吗?

赶紧刹车!《民法典》174条,委托人死亡后,除非涉及继承等必要情况,否则代理权自动终止。曾经有人继续处理已故委托人的股票账户,结果被继承人起诉,赔了夫人又折兵。

Q3:微信委托算数吗?

法律上承认电子证据,但必须能证明对方真实身份。最好补发一句:以上委托内容您确认吗?让对方回复确认。千万别只有模糊的帮我处理下,这种到时候根本说不清。

Q4:被委托人能反过来告委托人吗?

还真可以!因为委托事项受伤或垫付费用,可以要求补偿。有个装修师傅被房东委托维修危房受伤,法院判赔了医疗费+误工费。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