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情使用侵权软件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软件复制品持有人不知情是否构成侵权

软件复制品持有人是否因不知情构成侵权需结合具体法律条款分析。根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三十条规定,若持有人不知道且无合理理由应知所持软件为侵权复制品,可不承担赔偿责任,但需停止使用并销毁侵权复制品。此处的“不知情”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主观上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二是客观上通过合法渠道获得软件,例如购买正版授权凭证、从可信来源下载等。

不知情使用侵权软件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司法实践中,“不知情”的认定存在严格标准。例如持有人以远低于市场价格购入软件,或软件来源渠道明显异常(如非官方平台下载),可能被推定存在“应知”情形,进而认定侵权成立。若软件用于商业盈利目的,持有人审查义务更高,“不知情”抗辩空间更小。

建议采取以下风险防范措施: 1. 保留完整的购买凭证和授权文件 2. 通过软件开发商官网或授权经销商获取软件 3. 定期核查软件授权状态 4. 发现可能侵权时立即停止使用 5. 建立企业软件资产管理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不承担赔偿责任,停止使用义务仍然存在。对于专业领域用户(如设计公司、IT企业),法院可能要求其承担更高注意义务。若软件涉及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责任认定标准可能更为严格。

中国法律对不知情持有侵权软件复制品的具体规定?

中国法律对不知情持有侵权软件复制品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著作权法》《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根据《著作权法》第五十九条,若持有人能证明其持有的复制品具有合法来源且不知晓该复制品侵犯著作权,可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此条款强调“合法来源”需通过交易凭证、授权文件等客观证据证明。

刑事责任方面,《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将“故意”作为侵犯著作权罪的构成要件。若持有人主观上无明知或应知侵权事实的故意,仅因过失或完全不知情而持有侵权软件,通常不构成刑事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进一步明确,行为人需对侵权复制品具有明确认知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实务中,司法机关会结合购买渠道、价格合理性、持有人专业背景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构成“应知”。例如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获取软件,可能被推定为存在主观过错。建议个人或企业在获取软件时保留完整交易记录,核实授权信息,避免因无法证明合法来源而承担不利后果。

如何证明软件复制品持有人不知情以避免侵权责任?

证明软件复制品持有人不知情以避免侵权责任需围绕“无主观过错”展开举证。法律上通常参考《著作权法》第59条,主张不知情需满足以下条件:
1. 合法来源证据
- 提供完整的交易记录(如购买合同、发票、收款凭证),证明软件通过正规渠道取得;
- 若为第三方提供,需明确授权文件或书面承诺(例如供应商声明软件合法授权的书面证明);
- 企业采购流程记录(如招标文件、供应商资质审查记录)。

  1. 技术审查合理性
    - 展示获取软件时已尽合理审查义务,例如企业内部的软件合规审查制度文档;
    - 技术检测报告(如通过杀毒软件或版权验证工具未发现异常)。

  2. 无商业利用意图
    - 证明软件用途限于非商业场景(如个人学习、内部测试);
    - 使用日志或操作记录显示未涉及分发、销售或盈利行为。

  3. 第三方认证支持
    - 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版权合规证明;
    - 行业协会或权威平台发布的软件白名单记录。

  4. 及时补救措施
    - 在知悉侵权后立即停止使用、删除或封存软件的证据(如系统操作日志、书面声明);
    - 主动联系权利方协商解决的沟通记录。

风险提示:司法实践中,“不知情”举证门槛较高,需形成完整证据链。若软件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或来源渠道异常,可能被推定“应知侵权”。建议定期保存采购全流程证据并建立合规审查机制。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