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公司诈骗多少钱属于犯法?
《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达到3000元即构成诈骗罪,这是全国统一的立案标准。但空壳公司诈骗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其涉及单位犯罪和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刑法》第224条明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财物,个人诈骗5000元以上、单位诈骗10万元以上即构成合同诈骗罪。空壳公司诈骗金额是否构成犯罪需分两种情况:若认定为普通诈骗罪,3000元即可立案;若涉及合同诈骗,则需要达到单位犯罪10万元的门槛。
空壳公司诈骗的四大法律真相
第一层:空壳公司的伪装性
空壳公司本身不违法,但当其虚构经营资质、伪造交易流水时,就构成了"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却无实际业务,通过虚假招标骗取供应商30万元保证金,即便最终退还部分款项,只要存在主观诈骗故意就构成犯罪。
第二层:金额计算的隐藏陷阱
司法机关认定诈骗金额时采用"累计计算原则"。某空壳公司分5次各骗取8000元,总金额4万元虽未达单位合同诈骗10万标准,但被认定为多次实施普通诈骗,仍要承担刑事责任。浙江某案例中,一家咨询公司以"政府关系费"名义分12次收取客户共8.7万元,最终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
第三层:团队作案的量刑升级
当空壳公司有3人以上参与诈骗时,被认定为犯罪集团。司法解释,3人以上团伙诈骗金额达到普通标准80%(即2400元)即可立案。更严重的是,若涉及跨境诈骗或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即便金额未达标准也面临3年以上刑期。
第四层:资金流向的定罪关键
某建筑公司案例显示,空壳公司账户收到200万工程款后,3日内将190万转入股东个人账户用于奢侈品消费,这种异常资金流转直接证明了非法占有目的。相比之下,正常经营亏损导致的债务纠纷则不构成犯罪。
常见问题:关于空壳公司诈骗金额的5大疑问
问题1:空壳公司诈骗5000元会被抓吗?
若被认定为单位合同诈骗,5000元未达10万标准不构成犯罪;但是普通诈骗且能证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人仍被追究刑责。某公司销售员私自伪造合同骗款,即便公司不知情,个人仍需承担法律责任。
问题2:股东没直接参与诈骗要负责吗?
关键看是否知情并获利。上海判决的某P2P平台案中,未参与日常管理的股东因收取分红被认定"明知且放任",最终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若股东能证明完全不知情且未获利,可免除刑事责任。
问题3:空壳公司注销了还能追责吗?
公司注销不等于责任消失。《公司法司法解释二》,恶意注销逃避债务的,原股东需在接收公司财产范围内承担责任。广东某案中,公司注销后仍追回股东名下2套房产抵偿诈骗款。
问题4:被骗金额达不到立案标准怎么办?
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财产,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公司虚假注册。发现存在多个受害人,金额可合并计算。杭州曾出现20名受害人各被骗2000元,合计4万元后成功刑事立案的案例。
问题5:空壳公司诈骗的量刑标准如何计算?
数额和情节分为三档: 1. 单位合同诈骗10-50万:直接责任人处3年以下徒刑 2. 50-200万:3-10年徒刑 3. 200万以上:10年以上或无期 需若存在伪造公章、洗钱等行为,将面临数罪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