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刑之后在看守所的时间算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判刑前在看守所的时间必然计入刑期,但判刑之后的时间是否计算,则需分情况看待。若判决生效后仍留在看守所,这段时间属于刑罚执行期,应当计入总刑期。但实践中出现因剩余刑期不足三个月而留所服刑的特殊情况,这类情形同样计入总刑期。

看守所与监狱的时空转换法则

很多人以为判刑就立即转送监狱,实则存在"时空缓冲区"。笔者曾接触过一个案例:李某因盗窃罪被判1年有期徒刑,判决生效时已在看守所羁押8个月。规定,剩余刑期不足3个月可留所服刑,他4个月仍留在看守所。这种"看守所服刑期"完全计入刑期,出所当日即为刑满释放。

这种制度设计背后有深层逻辑:一是缓解监狱收押压力,二是减少短刑期犯人的交叉感染风险。但这也带来一个认知误区——部分家属以为留在看守所就是"没开始服刑",实际上从判决生效次日,服刑倒计时就已启动。

时间计算的三个关键节点

要准确计算刑期,必须把握三个法律节点:

1. 羁押起始日:即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第一天,常见于拘留证或逮捕证日期。

判刑之后在看守所的时间算吗

2. 判决生效日:为二审裁定送达日或一审判决上诉期满日。

3. 刑满释放日:总刑期减去已羁押天数后的截止日期。

王某1月1日被刑拘,6月1日终审判处2年有期徒刑,其刑满日应为12月31日(扣除已羁押的1年5个月)。即使6月后仍在看守所服刑,这7个月同样计入刑期。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判刑后为什么有人留在看守所?

《看守所条例》规定,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下的罪犯可留所服刑。这种设计既节约司法资源,也避免短刑犯进入监狱系统。但需疫情期间部分地区因防控需要,扩大留所服刑范围。

问题二:上诉期间的时间怎么计算?

上诉期间只要判决未生效,羁押时间仍属"未决羁押"。一旦二审维持原判,整个上诉期都计入刑期。若改判较轻刑罚,超出部分可申请国家赔偿。

问题三:保外就医期间算刑期吗?

保外就医期间计入刑期执行,但不同于在看守所或监狱服刑。若保外就医情形消失而刑期未满,剩余时间仍需收监执行。

问题四:疫情期间隔离期是否折抵?

两高两部明确规定:疫情防控需要的隔离观察期,应当计入刑期。但需必须有正式的羁押法律文书,临时性拘禁不在此列。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