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已经开庭,能去看守所探望犯人吗?
《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刑事案件开庭审理后,在判决生效前,普通亲友无法直接到看守所探望犯罪嫌疑人。法律规定,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只有辩护律师或经办案机关批准的近亲属可以依法会见在押人员。开庭后若案件尚未作出生效判决,犯罪嫌疑人仍处于"未决犯"状态,看守所将继续执行严格的会见管理政策。但判决生效后(如上诉期满或二审裁定作出),若被告人被移送监狱服刑,亲属即可按规定申请探视。
刑事案件各阶段的会见规则解析
很多家属误以为"开庭"就是案件完结的标志,实际上刑事案件的程序链条远比想象中复杂。从司法实践来看,会见权的开放程度与诉讼阶段密切相关:
1. 侦查阶段(刑拘后37天内)
这个阶段被称为"黄金救援期",但恰恰是会见限制最严格的阶段。除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等特殊案件外,辩护律师可凭"三证"(律师证、委托书、律所证明)随时会见,而家属只能通过律师传递生活用品和信件。
2. 审查起诉阶段(1-6个月)
案件移送检察院后,律师可查阅卷宗并提出法律意见。虽然法律允许近亲属申请会见,但实践中多数检察院仍倾向于要求通过律师进行沟通,避免影响证据链完整性。
3. 审判阶段(一审2-6个月)
开庭审理并不会见限制解除。在法院作出生效判决前,看守所仍会维持原有的会见政策。曾有家属因在庭审后强行要求会见,被误认为企图串供而遭到办案机关训诫的案例。
4. 判决生效后
一旦判决生效(包括上诉期满或二审裁定),在押人员身份转为已决犯。若刑期在三个月以上,会在1个月内移送监狱,家属可通过监狱管理系统预约探视,每月1-2次,每次30分钟至1小时。
特殊情形下的会见
虽然常规情况下开庭后仍不能探视,但存在三种特殊情形:
1. 病危探视权
当在押人员出现生命危险时,直系亲属可凭医院病危通知书,经办案机关批准后特例会见。浙江某故意伤害案中,被告人在二审期间突发心肌梗塞,家属就是通过此途径完成临终会面。
2. 未成年人案件
对于未满18周岁的犯罪嫌疑人,法律明确规定办案机关应当安排法定代理人会见。北京海淀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校园霸凌案中,法官甚至在开庭前主动安排父母与少年犯进行心理疏导会谈。
3. 重大冤错案件
在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等冤案平反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曾特批家属会见,这类司法救济措施体现了法律的人道主义精神,但需要经过严格审批程序。
常见问题解答
1. 开庭当天能否直接去看守所接人?
除非法院当庭宣告无罪释放,否则即使判处缓刑,也需要完成法律文书送达、保证金退还等程序,需要3-7个工作日。上海某取保候审案例中,家属误信"当庭释放"传言在看守所外苦等8小时,最终被告知需等待执行通知书。
2. 二审期间是否放宽会见限制?
二审阶段仍属于审判程序,除非被告人主动要求家属协助收集新证据,并经合议庭特别许可,否则会见规则与一审期间基本一致。建议通过辩护律师建立沟通渠道。
3. 外籍犯人会见有何特殊规定?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外籍在押人员有权要求通知本国驻华使领馆。使领馆官员可凭照会文件申请会见,但普通外籍亲属仍需通过使领馆渠道提出申请,程序较复杂。
4. 如何给未决犯传递生活物品?
衣物、书籍等物品需经过看守所严格检查:
- 衣物不得有金属配件、绳带
- 书籍必须通过邮政寄送且经内容审查
- 食品、药品原则上不收,特殊情况需提供购买凭证及医生证明
5. 判决生效后多久能探视?
监狱系统一般在新犯入监集训(约1-2个月)结束后开放探视。建议关注"司法部狱务公开"平台,输入罪犯编号可实时查询关押地点及探视时间。如河北某监狱试点"视频会见"系统,家属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远程探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