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视居住期间可以提请逮捕的情形有几种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监视居住期间转为逮捕的情形主要存在五类典型场景:严重违反监视居住规定、发现新犯罪证据、存在逃跑或干扰作证风险、实施新的犯罪、身份信息存疑或存在流窜作案。这些情形本质上都指向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的升级,司法机关可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五类必须知道的逮捕升级情形

去年某地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中,被监视居住的某国企高管多次用备用手机联系下属,办案机关正是抓住这个"违反规定使用通讯工具"的关键证据成功提请逮捕。这个案例揭示出监视居住期间最容易被忽视的逮捕风险点。

监视居住期间可以提请逮捕的情形有几种

第一种典型情形是严重违规操作。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指定区域、偷偷销毁证据材料、与案件相关人秘密接触等。有个真实案例,嫌疑人将定位手环绑在宠物狗身上,自己则外出活动,这种明显的规避监管行为直接触发逮捕程序。

第二种是发现新犯罪证据。曾有个诈骗案,嫌疑人被监视居住期间,警方在其云盘中发现大量未掌握的受害人信息,这些新证据不仅坐实原有罪名,还证明其有继续作案,最终被批准逮捕。

第三种涉及逃避侦查行为。准备假护照、变卖资产、频繁试探监控人员作息规律等异常举动,都被认定为逃跑预备。某走私案嫌疑人连续三天深夜在窗前用激光笔照射对面楼栋,经查是在向同伙发送暗号,这种举动立即引发强制措施升级。

实务中的认定标准与证据收集

检察官在审查逮捕申请时,特别关注行为危险性证据充分性的平衡。违反规定次数,单次轻微违规(如超时扔垃圾)与多次严重违规(如夜间私自外出)的法律后果截然不同。

电子证据在此类案件中起关键作用。某地法院采信过这样的证据链:智能手环定位数据+小区监控录像+邻居证言,三者共同证明嫌疑人连续两晚脱离监管。这类多维证据比单一证据更具说服力。

新型通讯方式带来的取证挑战。近期出现嫌疑人利用智能家居设备传递信息,用冰箱显示屏输入密码与外界联系,这类高科技手段的违规认定需要专业技术支持。

常见问题解析

问题一:违反规定多少次会被逮捕?

关键不在次数而在性质。若单次行为严重危害侦查(如销毁核心证据),一次即可逮捕;若系轻微违规(如未报备接收快递),需要累积三次以上且有证据证明故意规避监管。

问题二:新证据必须指向原罪名吗?

不一定。即便新发现的是其他犯罪证据,只要符合逮捕条件即可。曾有嫌疑人因职务侵占被监视居住,期间发现其涉嫌洗钱的新证据,同样构成逮捕理由。

问题三:如何判断"实施新的犯罪"?

需结合行为轨迹与物证综合判断。频繁浏览暗网、购买作案工具、联系前科人员等异常行为,配合相关物证(如查获的伪造证件),即可认定这种风险。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