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获取人脸信息如何定罪?个人信息犯罪的新形态

非法获取人脸信息如何定罪?个人信息犯罪的新形态

最近几年,人脸信息被盗用的新闻频繁上热搜。有人在地铁口被偷拍脸部特征,还有人发现自己的脸被P到色情视频里...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非法获取人脸信息到底怎么判刑?根据我国《刑法》253条之一,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判7年,而人脸作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量刑时要从重处罚。

你的脸正在被明码标价

在某暗网交易平台上,5000张人脸数据打包价只要20比特币。这些数据包含高清照片、动态视频甚至3D建模,足够破解市面上90%的人脸识别系统。更可怕的是,黑产团伙已经研发出AI换脸工具包,连普通网民都能用手机制作假视频。去年杭州某科技公司就因非法采集2.6万张人脸,被罚没350万元。

非法获取人脸信息如何定罪?个人信息犯罪的新形态

新型犯罪四大套路揭秘

第一类是伪装成防疫扫码,去年上海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团伙在商场门口架设假健康码设备,3个月窃取10万+人脸数据。第二类通过免费领鸡蛋骗局,诱导老年人刷脸注册APP。第三类利用AI语音合成冒充亲友视频通话诈骗。最隐蔽的是第四类WiFi探针技术,只要手机开启无线功能,就能在10米内抓取用户生物信息。

法律为何追不上技术?

现有法律存在三个漏洞:电子证据难固定(云服务器多在境外)、损失金额难认定(个人信息无法估价)、跨国追捕难执行。去年深圳某案件,犯罪嫌疑人通过海外社交平台售卖数据,最终因证据链不全只能行政处罚。专家建议尽快出台《生物识别信息保护条例》,建立类似DNA数据库的人脸信息备案系统。

普通人如何守住"脸面"

1. 遇到强制刷脸时,可要求改用其他验证方式
2. 安装摄像头防偷拍贴,某宝9.9元就能买到
3. 定期在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查询异常记录
4. 发现信息泄露立即手机号+身份证+人脸三重挂失

相关问答FAQ

非法获取人脸信息怎么举报?

发现线索可立即拨打12377网络举报热线,或通过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官网提交证据链(包括时间地点、设备照片、数据样本等),举报成功最高可获10万元奖励。

人脸信息被泄露如何索赔?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可主张实际损失+合理支出+精神损害赔偿。北京已有判例支持5000元/人的精神赔偿,若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如网贷),可追加主张间接损失。

商家私自存储人脸数据怎么处罚?

除面临50万元以下罚款,根据《网络安全法》第64条,直接责任人可处1-10日拘留。杭州某连锁超市就因未删除旧会员人脸信息,被吊销营业执照。

AI换脸视频传播负什么责任?

依据两高司法解释,制作传播淫秽换脸视频按传播淫秽物品罪论处,用于诈骗的则构成诈骗罪+侵犯个人信息罪数罪并罚。今年广东已有判例,当事人获刑3年半。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