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责任划分:两人盗窃金额是分开算还是连带担责?

共同犯罪责任划分:两人盗窃金额是分开算还是连带担责?

遇到两人共同盗窃的案件,很多人第一反应会问:“这两个小偷的盗窃金额是各自算还是合起来一起担责?”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和《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案很明确:共同犯罪中的参与者原则上承担连带责任,但会根据实际作用区分主从犯责任。也就是说,两人偷的金额既要合起来算总量,又要看各自在案件中扮演的角色来定刑。

一、为什么“连带责任”不是简单平分?

张三和李四合伙偷了价值10万的金店,如果按“连带责任”就各赔10万,那从犯岂不亏大了?其实司法实践中有个“双轨制”原则
1. 对外连带:受害者可以要求任何一人赔偿全部损失
2. 对内区分:法院判决时会根据分赃比例、作案手段等,给主犯定更重的刑期

共同犯罪责任划分:两人盗窃金额是分开算还是连带担责?

比如2021年浙江某案例中,主犯王某分得赃款70%,被判有期徒刑4年;从犯李某分得30%,获刑2年。这说明“金额合并计算”不等于“责任平均分配”

二、3种特殊情况的处理规则

场景1:一人偷到现金,另一人望风
望风者虽然没直接接触财物,但构成“帮助犯”,需对全部金额负责。不过量刑时可能减刑20-50%。

场景2:临时起意的超额盗窃
比如两人约好偷手机,结果同伙顺手偷了保险柜。若超出原计划且未阻止,可能被认定为“默许”而担责;若明确反对并及时离开,可不承担超额部分。

场景3:未成年人参与盗窃
16岁以下者不构成盗窃罪,但满16岁的同伙仍需全额担责。不过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承担民事赔偿。

三、辩护律师的3个破局点

1. 分赃记录是关键证据:微信转账记录、银行流水能证明实际获利比例
2. 作案工具归属影响定性:提供万能钥匙的人更容易被认定为主犯
3. 退出时机的认定:在实施盗窃前退出且通知受害方的,可能免除刑责

相关问答FAQ

共同盗窃金额如何认定?会被累计计算吗?

是的,共同犯罪中的盗窃金额按涉案总额计算,不会因为分赃多少而减少个人涉案金额。但具体量刑时会考虑分赃比例、参与程度等因素。

从犯在共同盗窃中可以减轻处罚吗?

根据刑法第二十七条,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实践中从犯通常比主犯刑期少30%-50%,但具体要看是否退赃、有无前科等情节。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