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峻琳律师

赵峻琳律师

专选律师 平台认证
所在地区: 上海市
擅长领域: 疑难责任认定,重伤残深度索赔,商用车事故专案
个人简介: 赵峻琳律师专注交通事故维权10年,累计代理交通事故案件800余件,为伤者争取赔偿总额超1.8亿元,单案最高获赔620万元。擅长处理责任认定争议、保险拒赔抗辩及重伤-死亡案件,独创“三维证据分析法”(结合行车记录仪、痕迹鉴定与医学报告),在多起复杂逃逸、二次事故案件中成功推翻原定责结果。熟悉伤残等级重新鉴定规则,执业理念:赔偿无死角,维权有温度。

服务保障

我们服务的准则是守信

签订委托协议保证服务质量

《委托代理协议》中双方确认的方式、数额收取费用,不再产生其他收费!

收费标准合理

遵守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律师诉讼代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

司法部门全面监督和保障

接受省市两级司法局、省市两级律师协会对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进行监督。

发布的文章

事故处理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认定

事故处理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认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和《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条,事故责任认定需明确行为与损害的因果关系。主要责任指对事故发生起决定性作用(如闯红灯、醉驾),需承担60%-100%赔偿;次要责任指间接促成事故(如未及时避让),承担20%-40%赔偿。最高法典型案例显示,责任比例划分需结合现场痕迹、监控、证人证言等证据综合判定。

事故现场千万别做这5件傻事

老王上个月追尾后,下车就和对方吵谁的责任大,结果被后车二次撞击。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第一要立即打开双闪,三角警示牌要放150米外;第二别学网红拍抖音,移动现场被判全责;第三私了要谨慎,去年杭州有案例伤者三天后颅内出血,私了协议成废纸;第四记得用手机拍全景视频,要包含道路标线、车辆位置、散落物;第五就算对方全责也别骂街,去年沈阳有个司机互殴双双进局子。

行人允许走隧道吗

行人允许走隧道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行人、非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或者其他封闭的机动车专用道。虽然法律未直接提及隧道,但结合相关司法解释,具有全封闭结构、限速60km/h以上且未设置人行道的隧道,均属于机动车专用道范畴。成都某隧道行人被撞案判决中,法院明确认定行人违法进入需承担30%责任,这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隧道里走两步怎么了?这些血泪教训要知道

去年深圳滨海隧道发生的惨剧还历历在目:外卖小哥为省5分钟抄近道,被疾驰而来的汽车撞飞20多米。隧道设计本就充满隐患:

小区停车被刮蹭谁负责

小区停车被刮蹭谁负责

刚买的新车在小区被刮花,物业和邻居互相甩锅,这事儿放谁身上都得急眼!《民法典》第1165条和《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责任划分关键看两个点:停车场的法律性质+各方过错程度。下面用大白话给你说明白。

一、责任划分的底层逻辑

去年我们处理过真实案例:业主李女士在月租车位上发现车门被撞凹,物业以只收占地费为由拒赔。法院最终判决物业承担30%责任,因为监控设备长期故障属于管理失职。

这里藏着三个核心判定标准:

1. 停车场收费性质:每月交的80元是车位租赁费还是保管费?收据上写场地使用费的,物业一般不赔

对方逆行我肇事逃逸怎么划分责任

对方逆行我肇事逃逸怎么划分责任

遇到对方逆行自己却逃逸的交通事故,很多司机都会陷入明明是对方违法,为什么我还要担责的困惑。《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逆行车辆属于严重过错方,但肇事逃逸行为将直接改变事故责任划分。即使事故由对方逆行引发,逃逸方也将承担不低于70%的主要责任,严重者被认定全责并追究刑事责任。

一、逆行和逃逸哪个责任更重?

去年在杭州就发生过真实案例:张师傅夜间开车撞上逆行的电动车,因害怕被讹诈选择离开现场。虽然监控证实电动车逆行,但最终法院判决张师傅承担85%责任,原因就在于逃逸导致事故责任无法准确认定。就像交警常说的:事故本身不是你的错,但跑了就全变成你的错。

车祸双方责任怎么赔偿

车祸双方责任怎么赔偿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和《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车祸赔偿实行过错责任原则。简单说就是:谁犯错谁赔钱,责任越大赔得越多。交警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会明确划分主次责任(70%和30%),全责方要承担对方所有损失,责任混搭的就按比例分摊。特别!就算行人有过错,机动车最少也要承担10%的赔偿责任,这是法律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

真实车祸处理全流程指南

上周老王开车追尾外卖小哥,俩人当场就吵起来了。老王觉得电动车突然变道,小哥咬定汽车超速。这种情况记住三步走:

小车刮蹭电动车最明智处理

小车刮蹭电动车最明智处理

当四轮遇上两轮,嘭的一声后,很多车主第一反应是掏手机找关系。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最合法的操作是: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员→报警备案。曾有案例显示,某司机因未及时报警直接私了,三天后被对方以肇事逃逸索赔8万元。交警提醒:即使双方协商一致,也要在警方见证下签订书面协议。

方向盘后的教科书式应对法则

去年杭州王女士的遭遇堪称典范:早高峰剐蹭外卖电动车后,她先开启双闪下车查看,用手机多角度拍摄现场(重点拍车牌、碰撞痕迹、路面标线)。发现骑手膝盖擦伤,立即拨打120并垫付500元检查费。等交警时主动联系保险公司,全程录音录像。最终无责变道的外卖员反而因逆行负全责,王女士的人道关怀还被媒体报道点赞。

非机动车相撞事故责任划分

非机动车相撞事故责任划分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7条和《民法典》第1165条,非机动车相撞事故责任划分遵循过错责任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谁违规谁担责,双方都有错就按比例分摊。交警会通过现场勘查、监控调取和证人证言等证据,结合交通规则判断各方过错程度。电动车逆行撞上正常行驶的自行车,逆行者至少要承担70%以上责任。但是夜间骑车没开车灯导致碰撞,没开车灯的一方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马路上那些谁赔谁的实战案例

上周刚处理过一起典型案例:外卖小哥骑电动车闯红灯,撞上另一辆在斑马线掉头的共享单车。交警判定小哥承担主责,共享单车骑手负次责。为啥呢?闯红灯是严重违规,但斑马线掉头也属于违规变道,所以责任三七开。这种划分方式很常见,关键看谁的过错更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未成年骑电动车与汽车相撞是谁的责任

未成年骑电动车与汽车相撞是谁的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民法典》相关规定,未成年骑电动车与汽车相撞的责任划分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骑行电动车属于违法行为(部分地区禁止未满16周岁骑行),监护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事故责任的认定还需看双方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如闯红灯、超速等)。若汽车驾驶员存在明显过错(如酒驾、未避让),则承担主要责任;若未成年人违规骑行且汽车无过错,监护人负全责。

为什么未成年人骑电动车容易出事?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会骑自行车就能骑电动车,这其实是个误区!电动车的速度、重量和操控难度远高于自行车,未成年人反应能力和安全意识较弱,遇到突发情况容易慌乱。突然窜出路口、单手骑车看手机、载人超重导致失控……这些行为都像定时炸弹。再加上有些孩子为了耍酷,改装电动车、超速行驶,简直是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

事故责任认定书超过十天不出

事故责任认定书超过十天不出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47条明确规定:交警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10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自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5日内制作认定书。也就是说,交警部门超过10天未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属于程序违规,但有两种例外情况:1)当事人涉嫌交通肇事罪被立案侦查的 2)事故涉及逃逸案件需延长调查时间的。

为什么我的事故认定书迟迟没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