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度奕律师

徐度奕律师

专选律师 平台认证
所在地区: 重庆市
擅长领域: 经济犯罪精准辩护,涉黑恶与暴力犯罪应对,新型网络犯罪
个人简介: 徐度奕律师是刑事辩护领域资深专家,执业14年,熟悉司法全流程办案逻辑。累计代理刑事案件400余起,其中28件获无罪判决/不起诉,112件实现缓刑或量刑减档,为当事人避免/挽回经济损失超15亿元。专注经济犯罪(非法集资、职务侵占)、涉黑涉恶案件及新型网络犯罪辩护,首创“证据合法性审查黄金48小时法则”,在多起重大案件中成功排除非法证据,推翻关键指控。

服务保障

我们服务的准则是守信

签订委托协议保证服务质量

《委托代理协议》中双方确认的方式、数额收取费用,不再产生其他收费!

收费标准合理

遵守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律师诉讼代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

司法部门全面监督和保障

接受省市两级司法局、省市两级律师协会对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进行监督。

发布的文章

非法拘禁没超过24小时怎么处理?

非法拘禁没超过24小时怎么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8条规定,非法拘禁罪并不以时间长短作为唯一判断标准。即使拘禁未达24小时,只要存在"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且情节严重,就构成犯罪。司法24小时常作为立案参考标准,但公安机关仍会综合考量拘禁动机、暴力程度、受害人处境等多重因素。使用械具、多人轮班看守等情形,即便时间较短也被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拘禁的"时间门槛"真相

很多人误以为"不到24小时就不犯法",这种认知导致严重后果。浙江某案例中,债权人将债务人拘禁在办公室19小时,期间实施言语威胁但未使用暴力,最终仍被判处拘役5个月。这说明司法机关更关注行为本质而非单纯时间计算。实践中常见的"时间陷阱"包括:以"谈话协商"为名实质限制自由、频繁变换拘禁地点规避计时、利用夜间时段降低受害人感知等。

判刑8年已服刑4年还能减刑吗?

判刑8年已服刑4年还能减刑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对于判刑8年已服刑4年的服刑人员,只要符合法定条件,仍然有机会获得减刑。普通减刑要求实际执行刑期不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即4年),而重大立功情形可不受此限。在已服刑4年的基础上,理论上仍存在减刑空间。

关于减刑你必须知道的真相

证据在开庭前必须要提交法庭吗?

证据在开庭前必须要提交法庭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在司法原则上所有证据都应当在开庭前提交法庭,且需遵守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但特殊情况下(如新发现的证据),经法院准许可在庭审中补充提交。未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且无正当理由的,法院可不予采纳。

为什么开庭前必须交证据?三大底层逻辑

很多当事人不理解这个规定,觉得"开庭时当场甩证据更有杀伤力"。其实这种"证据突袭"的电视剧套路,在真实庭审中直接导致证据失效。背后的法律逻辑有三层:

一般办理取保候审需要多久,我想详细了解一下取保候审申请由谁提交?

一般办理取保候审需要多久,我想详细了解一下取保候审申请由谁提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取保候审的办理时间为3个工作日内。对于案件情况复杂或需要进一步核实的,最长可延长至7个工作日。取保候审申请可由犯罪嫌疑人本人、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委托的辩护律师提交,最终决定权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依据案件所处阶段而定)。

取保候审的全流程解析

当家属突然被刑事拘留,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办取保"。但取保候审就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精准把握每个环节:

被判刑了要怎么才能假释?

被判刑了要怎么才能假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被判刑人员想要获得假释必须满足三个核心条件:实际执行刑期达法定标准确有悔改表现以及没有再犯罪危险。来说,被判处有期徒刑的需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无期徒刑需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且需经监狱考核认定其改造表现符合法定要求。

假释通关指南:从铁窗到自由的必经之路

在看守所里,老张每天掰着手指算日子,他特别想知道自己能不能提前"出去遛弯"。其实假释可不是简单的"算数题",而是一道复杂的"综合应用题"。

假冒伪劣产品定罪标准是什么样的法律

假冒伪劣产品定罪标准是什么样的法律

假冒伪劣产品的定罪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0条及相关司法解释。法律规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需满足以下核心要件才能定罪: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或虽未达此金额但符合“情节严重”情形(如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社会影响恶劣等)。产品需属于“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冒充合格”的范畴。司法法院还会结合商品性质(如食品药品等特殊商品)、危害后果以及主观故意等因素综合判定刑事责任。

假冒伪劣产品的法律框架与社会危害

个人帮信罪定刑标准是什么

个人帮信罪定刑标准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7条之二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主要围绕“情节严重”展开。个人实施帮信行为,需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构成犯罪: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支付结算金额20万元以上、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的,或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5万元以上的。法定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实务中,法院会综合考量涉案金额、犯罪次数、主观恶性等因素确定刑罚。

为什么帮信罪成了年轻人的法律陷阱?

在电信诈骗案件量激增的背景下,全国法院审结帮信罪案件数量同比暴增237%。许多年轻人因出售银行卡、代实名注册账号等行为触法。杭州某大学生为赚零花钱出租支付宝账户,结果被用于转移诈骗资金80余万元,最终获刑1年3个月。这类案件凸显出两个法律认知盲区:一是认为未直接参与诈骗就无责任,二是低估了资金流水累积的法律风险。

有期徒刑25年限制减刑多久?

有期徒刑25年限制减刑多久?

《刑法》第78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符合条件时可获得减刑,但限制减刑的罪犯实际执行刑期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对于被判处25年有期徒刑且限制减刑的罪犯,理论上需服刑至少12.5年。但需这仅是法律规定的下限,实践中因减刑条件严格、间隔期限制等因素,实际服刑时间超过13年甚至更久。

一、减刑制度的"双刃剑"效应

在监狱会见室,一位服刑10年的犯人曾问我:"律师,我还有机会出去看儿子高考吗?"这个问题背后,折射出减刑制度对服刑人员及其家庭的深远影响。减刑制度设计兼具惩戒与改造双重目标,但25年刑期叠加限制减刑的特殊性,让这个制度的实施变得尤为复杂。

刑事立案之前取得的证据是否有效?

刑事立案之前取得的证据是否有效?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法律并未将证据的取得时间限定在立案之后,只要证据符合"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三要素,即便是在刑事立案前取得,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公安机关接受报案后的初查阶段、当事人自行收集的物证、视听资料等,都成为后续刑事诉讼的关键证据。

一、立案前证据的"生死线"究竟在哪?

老王遭遇诈骗后,第一时间录制了与骗子的通话录音,三个月后警方才正式立案。这份录音能否作为证据使用?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证据有效性不取决于收集时间,而在于收集手段是否合法。就像交通事故现场的目击者用手机拍摄的车辆碰撞视频,即便当时尚未报警,视频依然具有证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