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签协议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买房签协议的核心是“明确权责、防范风险”。《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合同应包含当事人信息、标的物、价款、履行方式等必备条款。到购房场景,需重点关注:卖方主体资格(如开发商资质或产权人身份)、房屋产权清晰性(有无抵押、查封)、违约责任(违约金比例、解除权条件)、补充协议效力等。若协议内容模糊或缺失关键条款,引发纠纷甚至导致合同无效。

一、签协议前的“三大必查”

1. 查人:买的是二手房,一定要核对房主身份证、房产证是否一致。是新房,要看开发商的“五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缺一不可!尤其是预售证,没有这个证开发商收钱就是违规。

2. 查房:二手房要拉产权档案,确认有没有被抵押、被查封,或者存在共有产权人(夫妻共同财产但只挂了一个人名)。新房重点看预售许可证上的楼栋号是否和你要买的房子一致,避免买到“虚假房号”。

买房签协议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3. 查合同模板:很多开发商提供的协议里会藏“坑”,把交房时间写成“不可抗力除外”,但又不明确哪些算不可抗力。这时候可以直接要求对方提供当地住建局发布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按官方模板签更稳妥。

二、协议里必须死磕的4个条款

1. 钱怎么交:首付比例、贷款失败处理方式、尾款支付时间都要写清楚。举个例子,贷款批不下来,是买家自掏腰包补足?还是可以无责退房?不写明白,要赔违约金。

2. 房什么时候给:精确到年月日,别信销售说的“大概明年6月”。逾期交房,违约金按日计算(一般每天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三),低于这个标准可以要求修改。

3. 房子长啥样:精装房要把装修材料品牌、型号写进合同,避免后期用“同档次品牌”糊弄你。连瓷砖是800×800还是600×600这种细节,写得越细越安全。

4. 补充协议别随便签:开发商经常在补充协议里加“主合同与补充协议冲突时以补充协议为准”的条款,等于把主合同的保护性条款全作废了,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划掉或拒绝签字。

三、防坑指南:这些操作能救命

1. 全程录音:从看房到签协议,销售承诺的学区、地铁规划、赠送面积等,统统录音留存。曾经有案例,法院就因为买家提供了录音证据,判决开发商赔偿差价!

2. 拒交“诚意金”:很多楼盘用“交2万抵5万”的套路圈钱,但这笔钱法律上属于“预付款”,没买成房,开发商找各种理由不退。一定要让收据上写明“定金”或“购房款”,并且签协议约定退款条件。

3. 留尾款做筹码:二手房交易可以留5%-10%尾款,等过户完再支付。万一交房时发现家具被搬空、水电欠费,还能用尾款要求房东解决。

常见问题解答

1. 签了认购书后不想买了,定金能退吗?

关键看认购书有没有明确房号、价格等信息。只有“意向金”且没签正式合同,有机会退;但认购书写明“定金”且条款完备,反悔大概率要不回。不过开发商存在虚假宣传(承诺学区未兑现),可以凭证据要求退定。

2. 合同和当初宣传的不一样怎么办?

沙盘、广告页写明了周边配套(如地铁站距离500米),但实际未实现,可以起诉虚假宣传。但普通的口头承诺很难举证,所以一定要把销售承诺写进合同补充条款,加一句“卖方承诺小区东侧2025年前建成地铁9号线,若未实现买方有权退房”。

3. 签合怎么查房子有没有被抵押?

二手房直接带房东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打印产权查册表,上面会显示抵押、查封状态。新房则要查看住建局官网的楼盘预售信息,输入房号就能看到备案状态,已抵押的房屋会标注“抵押中”。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