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应该怎么处理?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应该怎么处理?

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如何处理

处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需遵循以下核心要点:

权属确认
原告应提供作品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权登记证书等材料证明权属。若作品在网络上首次发表,需提交能够证明发表时间、载体及权利归属的电子数据。独创性审查重点在于作品是否体现作者智力创造,排除机械性劳动成果。

侵权行为认定
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未经许可通过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利用文件分享软件等方式使公众可在选定时地获取作品,均构成侵权。深层链接行为若破坏技术措施、绕开正版入口,可能被认定为直接侵权。

责任判定规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适用“通知-删除”规则。权利人发送合格通知后,服务商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扩大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合格通知应包含权属证明、侵权内容网络地址、联系方式及不实陈述担责声明。

损害赔偿计算
优先按权利人实际损失或侵权人违法所得计算;难以确定的参照许可使用费。无法确定时法院酌定赔偿,需考虑作品类型、合理使用费、侵权行为性质及后果等因素。法定赔偿上限500万元,下限500元。

技术证据采信
采用区块链、时间戳等技术固定的电子数据,经技术核验后可认定证据真实性。服务器日志、流量数据等需由中立第三方提供或经公证。侵权网页取证应完整记录URL、IP地址、取证时间及过程。

新型案件处理
短视频侵权需区分素材使用是否构成合理使用,重点审查引用比例、转换性创作程度及市场替代性。网络游戏画面侵权需判断画面是否形成独创性表达,玩法规则不受保护但具体表达受保护。

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法律依据主要涵盖以下层面:

基础法律框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20年修正)
- 明确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第十条第十二项)。
- 规定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作品构成侵权(第五十三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第七编“侵权责任”中第1194-1197条界定网络用户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包括“通知-必要措施”规则及过错责任原则。

专项法规与司法解释
1.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 细化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范围,规定技术措施、权利管理信息保护规则。
- 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免责条件(避风港原则)及例外情形(红旗原则)。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 界定“提供行为”“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认定标准。
    - 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应知”侵权的判断依据。

  2.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 针对软件著作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复制、传播等行为设定保护规则。

关联法律规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 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五条要求电商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处理网络著作权侵权投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 规制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实施的著作权相关不正当竞争行为(如盗用他人作品引流)。

国际条约
1.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2.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
- 作为涉外网络著作权纠纷的裁判参考依据。

程序性规则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 明确网络著作权案件在线审理规则及电子证据认定标准。

实务要点
- 侵权行为认定需结合“服务器标准”或“用户感知标准”判断作品传播范围。
- 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需区分内容提供与技术服务的不同性质。
- 赔偿计算可参考权利人实际损失、侵权人违法所得或法定赔偿(《著作权法》第五十四条)。

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中如何有效收集和保全证据?

在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中,证据的完整性和合法性直接影响案件结果。以下为关键步骤:

明确证据类型 - 权属证据:作品原始文件(如PSD工程文件、文字草稿)、首次公开发表记录(平台发布时间截图、域名注册信息)。 - 侵权证据:侵权网页URL、侵权内容截图、服务器日志、流量数据(证明传播范围)、侵权方身份信息(WHOIS查询结果)。 - 辅助证据:作品创作过程记录(如Git提交记录、云协作平台修改日志)、第三方平台转载授权记录。

技术取证方法 1. 动态存证
- 使用录屏工具完整记录侵权网页浏览过程(含URL栏、时间显示),推荐Camtasia或OBS。
- 通过HTTrack等工具镜像保存完整网页结构,保留CSS/JS依赖文件。

  1. 区块链存证
    接入司法区块链平台(如蚂蚁链、至信链),实时哈希上链。北京互联网法院2021年判决案例显示,区块链存证采纳率已达92%。

  2. 时间戳认证
    使用可信时间戳服务(TSA)固化电子证据,单次认证费用约10元,效力等同公证。

法律认可保全 - 公证保全:优先选择属地公证处,采用屏幕录像+打印输出的双轨制公证,成本约800-1500元/次。
- 平台协查:依据《民事诉讼法》第67条,向网络服务提供商发送《信息披露函》,获取侵权者实名信息。

证据链构建要点 - 建立“创作→发表→侵权→损失”逻辑闭环:
示例:设计作品需提供Adobe创作时间元数据、微博首发公证、侵权店铺销量数据。
- 采用“三同步”原则:网页取证时同步获取ICP备案信息、网站SSL证书信息、服务器IP归属地。

特殊场景应对 - 动态删除内容:使用Archive.org的Wayback Machine存档,配合Google Cache双备份。
- 海外侵权:通过WIPO仲裁程序获取WHOIS信息,利用Cloudflare等CDN服务商的DMCA投诉机制取证。

技术验证标准 - 电子数据需通过MD5/SHA-256校验值比对
- 存储介质使用写保护设备(如Tableau TX1取证硬盘)
- 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电子数据完整性报告》

实务中建议采用“30分钟响应”机制:发现侵权后立即启动录屏+区块链存证+公证预约的复合取证流程,避免证据灭失风险。

处理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

处理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需遵循法定程序并关注核心法律要点。以下为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

处理流程

  1. 侵权发现与证据固定
    - 发现涉嫌侵权行为后立即采取证据保全措施。通过截图、录屏、网页存证等方式记录侵权内容。
    - 使用公证机构对电子证据进行保全公证,确保证据法律效力。
    - 保存侵权作品传播范围、点击量、收益数据等影响赔偿金额的关键信息。

  2. 诉前措施
    - 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送侵权通知,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十四条,通知需包含权利人信息、侵权内容定位及权属证明。
    - 必要时向法院申请诉前禁令,要求立即停止侵权行为。需提交权属证明、侵权初步证据及情况紧急的证明材料。

  3. 诉讼程序
    - 向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诉求。
    - 举证责任分配:原告需证明作品权属、侵权事实及损失程度;被告可援引“避风港原则”或“合理使用”抗辩。
    - 涉及技术问题时,可申请专家辅助人或司法鉴定机构介入。

  4. 执行阶段
    - 判决生效后申请强制执行,重点针对侵权方账户资金、域名等财产。
    - 对拒不履行判决的侵权方,可申请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注意事项

  • 证据有效性
    电子证据需符合《电子签名法》要求,未经公证的自行取证可能因篡改风险被质疑。建议采用时间戳、区块链存证等新型技术手段。

  • 平台责任边界
    网络服务提供者若未主动参与侵权且及时采取删除措施,可免除赔偿责任。但明知或应知侵权仍提供帮助的,构成共同侵权。

  • 赔偿计算策略
    优先选择实际损失或侵权所得作为计算依据,若难以举证可主张法定赔偿(50万元以下)。法院会综合作品知名度、侵权恶意程度等因素酌定。

  • 调解优先原则
    诉讼前可通过行政调解、行业组织调解等非诉途径解决。达成调解协议可申请司法确认,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 涉外案件管辖
    侵权行为结果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国内法院具有管辖权。涉及境外主体时可依据国际条约主张权利。

法律依据:《著作权法》第5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第25条。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