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侵权复制品罪VS侵犯著作权罪:4个关键区别决定罪名成立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VS侵犯著作权罪:4个关键区别决定罪名成立

当你在某宝上买到盗版书,或是发现自己的原创设计被商家批量仿制时,你可能正在经历著作权相关犯罪的侵害。但你知道吗?销售盗版光碟的摊贩仿制正版玩具的工厂主可能触犯的是完全不同的罪名。今天就带你看懂这两个"孪生罪名"的四大核心区别,让你在维权或经营时不再踩雷。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VS侵犯著作权罪:4个关键区别决定罪名成立

一、行为本质:复制传播VS倒卖牟利

张三开了个地下工厂,把正版乐高图纸稍作修改后批量生产,这属于侵犯著作权罪。李四从张三处进货,在夜市摆摊销售这些山寨积木,则涉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关键区别在于:前者是"从无到有"的复制传播行为,后者是"转手倒卖"的销售行为。

举个真实案例:2021年东莞某玩具厂老板直接复制迪士尼卡通形象生产玩具,被以侵犯著作权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而他的下级经销商王五,因持续销售这些侵权玩具2年多,违法所得达80万元,最终以销售侵权复制品罪获刑1年6个月。

二、主观要件:故意制造VS明知销售

这两个罪名都要求"故意",但故意内容大不同。假设你在闲鱼低价转手了朋友送的盗版书,若能证明自己确实不知是侵权品,就可能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是自己开设网站传播盗版影视资源,就算辩称"不知道违法",法院也会根据常理推定你存在主观故意。

司法实践中有个经典判例:某图书批发商长期以市场价3折进货,在监管部门三次书面告知其货物涉嫌侵权后仍继续销售,法院直接认定其具有"明知"要件,构成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三、入罪门槛:数量优先VS金额为王

根据司法解释,侵犯著作权罪主要看侵权复制品数量:比如盗版图书500册以上,或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上。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只看违法所得,必须达到10万元以上才够刑事立案标准。

不过要注意特殊情形!如果销售者同时存在修改正版防伪标识、提供虚假授权书等行为,可能被认定为共同侵权。就像2022年上海某案例,微商团队在销售仿冒潮玩时自行制作"防伪证书",最终被升级认定为侵犯著作权罪的共犯。

四、刑罚差异:三年分水岭

这两个罪名看着相似,但量刑幅度相差悬殊。侵犯著作权罪最高可判7年,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最高才3年。这是因为立法者认为直接侵权的社会危害性更大。

有个对比鲜明的案例:杭州某程序员开发"影视聚合APP"非法获利120万,被判侵犯著作权罪获刑4年。而他的分销代理刘某通过该APP获利150万,却只构成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判了2年8个月。这30万的获利差额在量刑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法律评价。

FAQ:你必须知道的5个实战问题

Q1:销售盗版书和制作盗版书哪个判得更重?

关键看角色定位!直接制作者通常触犯侵犯著作权罪,起刑就是3年以下;而销售者要达到10万违法所得才够罪,最高判3年。但如果是既制作又销售,数罪并罚可能面临更重刑罚。

Q2:网店代发侵权商品要承担责任吗?

分三种情况:①单纯提供物流服务的不用担责;②参与选品、定价的可能构成共同犯罪;③平台明知侵权仍提供推广服务的,可能被认定为帮助犯。2023年就有某拼多多商家因指导代发商修改商品关键词规避审查,被法院认定存在共同故意。

Q3:违法所得怎么计算才不吃亏?

司法实践中扣除成本有讲究!进货成本可以扣除,但场地租金、人员工资等经营成本不予扣除。有个维权技巧:保留完整进销存记录,能清晰区分侵权商品利润的,可能大幅降低认定金额。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