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的案例?

《刑法》第228条规定,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的核心在于行为人以牟利为目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通过欺诈、伪造文件等手段非法转移土地权益。构成该罪需满足四个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自然人或单位)、主观存在直接故意且以牟利为目的、侵害国家土地管理制度、客观实施非法交易行为。某开发商伪造土地批文将工业用地包装成住宅用地高价转售,即构成此罪。

如何解读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的案例?

从真实案例看土地犯罪背后的利益链

浙江某村曝光的土地倒卖案中,村主任与开发商合谋将集体建设用地虚构成"养老项目用地",通过阴阳合同非法获利3700万元。这个案件暴露出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利用政策漏洞虚构项目性质,二是通过"土地掮客"搭建资金通道,三是以股权转让形式掩盖土地交易实质。办案检察官指出,此类犯罪常伴随行贿受贿、洗钱等衍生犯罪。

合法转让与非法倒卖的三大区别

农民老张把承包的5亩果园转租给合作社每年收3万租金,这属于合法流转。而李某伪造土地证将10亩基本农田分割卖给3个开发商,则构成犯罪。两者本质区别在于:交易主体是否适格(集体土地个人无权卖)、土地性质是否变更(农用地转建设用地需审批)、获利是否合法(租金与暴利差可达百倍)。关键要看是否突破土地用途管制红线。

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疑难认定

北京某房企"以租代售"案曾引发争议,开发商与村委会签订70年租赁协议实质转让土地使用权。法院最终认定构成犯罪,关键证据是补充协议中"可续租至房屋自然灭失"的条款,这突破了租赁期限的法律限制。类似灰色操作还包括:用股权转让规避土地过户、借合作开发名义分成销售利润、以抵押担保形式变相转让等,这些都被认定为实质上的非法倒卖。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证明行为人具有"牟利目的"?

答:除直接获利证据外,司法机关会综合考量土地交易价格(是否明显高于市场价)、资金流向(是否存在账外交易)、行为模式(是否短期多次倒手)等因素。如上海某案中,被告人在取得土地3个月内连续转手4次,差价达8倍,即被推定为具有牟利目的。

问题二:亲戚间低价转让土地是否构成犯罪?

答:需区分情况。若符合"一户一宅"政策在村集体内部转让宅基地,且未改变土地性质,一般不构成犯罪。但若将农用地以明显低价转让给非本村成员建设厂房,即便声称是"亲情价",只要存在实质牟利且违反规划用途,仍被追责。

问题三:公司股权转让涉及土地是否必然违法?

答:最高法指导案例指出,单纯股权转让不违法,但若土地资产占公司总资产80%以上,且转让价格主要反映土地溢价,则被认定为变相倒卖土地。广东某房地产公司股权纠纷案中,法院即以"土地价值占比92%"为由认定构成刑事犯罪。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