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涉嫌盗墓罪可不能够取保候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28条,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俗称盗墓罪)最低刑期为三年有期徒刑,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从法律专业角度而言,能否取保候审需综合考量犯罪情节、社会危害性、证据固定情况三大核心要素。司法因该罪名涉及文物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办案机关对取保候审的审批持审慎态度。

盗墓罪取保候审的"生死门"

去年山西某地办理的"7·15特大盗墓案"中,12名嫌疑人仅有2人成功取保,这个数据折射出盗墓案件的特殊性。办案人员私下透露:"这类案件就像考古现场——土层越挖证据越多,取保风险系数太高。"

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的取保条件看似明确,但到盗墓案件就变成了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涉案文物等级折算成分数,参与次数作为系数,主从犯身份是加减项。曾有律师为盗墓案当事人申请取保时,带着专业机构出具的文物鉴定报告和村委联名担保书,仍被检察官以"串供"为由驳回。

犯罪嫌疑人涉嫌盗墓罪可不能够取保候审?

五大关键因素决定命运

1. 文物等级定乾坤:盗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关闭取保大门。去年洛阳破获的唐墓盗掘案中,主犯盗取的唐三彩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法院最终量刑12年。

2. 犯罪次数划红线:初次作案与惯犯的区别犹如楚河汉界。江苏某盗墓团伙案显示,有两次前科的成员无一获得取保,而首次参与者有30%的取保成功率。

3. 证据链完整度:现场提取到DNA比单纯同伙口供更致命。某地公安机关创新使用地质雷达复原盗洞轨迹,这种铁证面前取保申请石沉大海。

4. 退赃退赔的玄机:主动上交宋代官窑瓷器与被动查获,在法律评价上相差两级。但要某些出土文物上交反而成为定罪的关键证据。

5. 地域差异的潜规则:文物大省的司法尺度普遍从严。山西、陕西等地近年盗墓案取保率不足15%,而南方某些省份达到25%。

律师界的"破局之道"

北京某刑辩团队出"黄金37天"救援法则:在刑拘至批捕的37天内,通过专家论证文物价值、争取立功表现、修复文物损害等方式创造取保机会。他们曾通过证明涉案墓葬早年被盗,成功将当事人认定为从犯并取保。

但要司法实践中存在"隐形门槛":某省高院内部文件显示,涉及三级以上文物的案件原则上不批捕。这要求辩护人必须精准把握"文物等级认定"这个突破口。

常见问题解答

1. 初犯就一定可以取保吗?

不完全正确。河南某县法院审理的盗墓案中,3名初犯因盗掘省级文保单位墓葬,最终均被批准逮捕。初犯只是考量因素之一,关键要看犯罪情节。

2. 主动退赃能增加取保几率吗?

需要辩证看待。若退赃行为能显著降低社会危害性(如追回重要文物),增加取保成功率。但若退赃过程暴露新罪证,反而适得其反。建议在专业律师指导下操作。

3. 取保成功就没事了吗?

绝非如此。取保候审不等于无罪,后续仍有被起诉风险。浙江某案件当事人取保一年后,因同案犯供出新证据被重新收监。取保期间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避免任何被视为"社会危险性"的行为。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