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经济犯罪、暴力犯罪、网络犯罪等常见罪名,剖析立案标准、取保候审、量刑辩护等关键环节,为当事人提供专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庭审辩护策略。
使用盗取的营业执照经营,是否构成诈骗?

使用盗取的营业执照经营,是否构成诈骗?

《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核心在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使用盗取的营业执照经营是否构成诈骗,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存在欺骗行为并直接导致他人财产损失。仅冒用他人执照开展正常经营活动而未实施诈骗行为,构成《刑法》第280条"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但若利用盗用执照签订合同、骗取预付款等,则构成《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实务中需要结合案情,从行为目的、实施手段、损害结果三个维度综合判断。

盗用营业执照的法律风险全解析

业委会挪用资金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规定?

业委会挪用资金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1条职务侵占罪及第272条挪用资金罪规定,业委会成员利用职务便利将业主共有资金非法占为己有或挪作他用,构成刑事犯罪。立案标准为:职务侵占金额达6万元以上,或挪用资金金额达3万元以上且超过三个月未归还,或虽未达金额但用于非法活动且数额在1万元以上。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进一步明确了"数额较大"的标准。

业委会资金监管为何频发刑事风险?

在笔者接触的20余起业委会涉刑案件中,超七成案件源于资金监管漏洞。某小区业委会主任王某将30万维修基金借给亲戚做生意,因借款期满未还引发业主集体报案。这类案件暴露三大症结:

检察员如何认定合同诈骗

检察员如何认定合同诈骗

《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需要满足"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非法占有目的→骗取财物"的完整证据链。检察员需从主体适格性、主观故意、客观行为、损害结果四个维度审查:确认涉案合同属于有效法律关系载体,证明行为人存在签订合的欺诈故意,再通过资金流向、履约能力等客观证据锁定非法占有目的,最终量化被害方实际损失金额。不同于民事欺诈,刑事认定要求行为人自始不具备履约诚意。

揭开合同诈骗认定的四大核心密码

在检察院办案合同诈骗的认定就像破解保险箱密码,需要转动四个数字盘:

判缓刑可以不让家人知道吗怎么办?

判缓刑可以不让家人知道吗怎么办?

当法院判决缓刑时,很多当事人最焦虑的问题就是"能否不让家人知道"。从法律程序上看,《刑事诉讼法》规定判决书应当送达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但并未强制要求通知家属。不过司法缓刑执行阶段的社区矫正环节涉及家属配合,需要提供居住地证明或担保人签字。理论上存在"操作空间",但需要把握关键节点与技巧。

一、为什么缓刑被家人知道?

浙江某大学生因帮信罪被判缓刑后,社区矫正人员直接联系其父亲要求签署监管协议,导致家庭关系破裂。这个案例暴露出三个关键风险点:

刑事案件超过追诉时效的后果是什么意思?

刑事案件超过追诉时效的后果是什么意思?

刑事案件超过追诉时效司法机关丧失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事追诉的权力。《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犯罪行为经过法定追诉期限后,除特殊情形外不得再追究刑事责任。后果包括:1)司法机关不得立案侦查或提起公诉;2)正在审理的案件应当终止审理;3)已生效判决的刑罚不再执行;4)涉案财物需依法处理返还。

追诉时效制度背后的法律智慧

很多人觉得"过了追诉期就能逍遥法外",这其实是对法律制度的误解。追诉时效制度就像给司法正义装了个"保质期",背后藏着三层深意:

戒毒所强制戒毒两年,人没去会自动结束吗?

戒毒所强制戒毒两年,人没去会自动结束吗?

《禁毒法》第三十八条和《戒毒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期限一般为2年,经批准最长可延长1年。但若当事人未实际进入戒毒所接受治疗,强制戒毒期限不会自动结束!逃避执行的行为触发公安机关的追查程序,甚至面临行政拘留、罚款或刑事追责。法律明确规定,强制戒毒决定书一经送达即生效,逃避执行将被视为违法行为。

强制戒毒的本质:不只是治疗,更是法律责任

很多人误以为“强制戒毒=住院治病”,但实际上它是由公安机关作出的

败诉了不交诉讼费会怎样?

败诉了不交诉讼费会怎样?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败诉方拒不缴纳诉讼费,法院可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冻结银行账户、查封财产、限制高消费甚至纳入失信名单。更严重的是,拖欠诉讼费导致案件无法正常结案,影响后续维权权利,甚至面临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

一、不交诉讼费的五大现实暴击

1. 法院"追债大队"上门:执行法官会通过全国网络查控系统,像雷达一样扫描你的银行卡、支付宝、微信钱包。老王去年因为装修纠纷败诉,拖欠2万诉讼费,结果发工资当天发现银行卡被冻结,连房贷都差点断供。

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

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

从《刑法》第176条和第192条规定来看,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前者是以非法经营为目的吸收资金,后者则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资金。就像开健身房收会员费后跑路和压根没打算建健身房直接骗钱的区别。

一、从典型案例看两种犯罪的不同嘴脸

杭州某理财平台案中,老板王某用12%年息吸引3万人投资,资金真实用于房地产项目,但因资金链断裂无法兑付。法院最终以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因为资金确实用于生产经营。而广东李某虚构"数字货币挖矿"项目,用PS的矿场照片骗得2亿元后携款潜逃,明显构成集资诈骗罪。

但二审终审判决改判,我该如何处理?

但二审终审判决改判,我该如何处理?

当遭遇二审终审判决改判时,很多当事人会产生"判决还能翻盘吗"的困惑。《民事诉讼法》第199条,二审判决即为终审判决,但这不完全失去救济途径。专业律师建议可采取以下三步走策略:立即申请判决书生效证明(防止对方抢先执行),在6个月再审申请期内准备新证据,同步启动检察监督程序。这三个法律动作的协同运作,能打开案件逆转的突破口。

当终审改判成为现实,这些应对策略你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