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取消取保候审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若违反取保候审规定,或在取保期间存在新的社会危险性行为,司法机关有权撤销取保候审并变更强制措施。以下情形触发取消取保候审:违反禁止性规定(如串供、干扰证人)、未按时报到、实施新犯罪、证据不足转为逮捕等。这些条件的核心逻辑在于——当取保候审失去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作用时,司法机关必须采取更严厉的强制手段。

为什么取消取保候审比申请更难?

很多人以为取保候审是“一劳永逸”的保护伞,实际上它更像一个动态平衡的天平。笔者曾处理过一起醉驾案件,当事人王某取保期间偷偷跨省探亲,结果被交警临检发现行踪异常。法院最终认定其“逃避监管”,不仅取消取保,还加重了量刑。这说明司法机关对取保候审的监管力度远超普通人想象,手机定位、定期面谈、社交监控等手段,都在构建一张无形的监督网。

取消取保的五大典型场景

第一类是“作死型”违规:某企业主取保期间继续转移涉案资产,甚至威胁举报人;第二类是“侥幸型”失联:像李某某三次无故缺席传唤,最终被网上追逃;第三类属于“作茧自缚”型:张某某在取保期间竟再次盗窃,直接触发逮捕程序;第四类涉及“证据升级”:当案件发现新证据达到逮捕标准时,取保自动失效;第五类则是“自毁长城”型:部分当事人误信“关系运作”,伪造材料导致信用破产。

被取消取保=必定坐牢?关键看挽救动作

杭州某诈骗案中,刘某在取保期间误信“律师”建议删除聊天记录,被侦查机关技术恢复后认定其毁灭证据。但其代理律师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删除行为发生在取保前证据已固定,二是主动提交未被发现的通讯设备,最终成功避免逮捕。这说明即便触发取消条件,通过专业应对仍扭转局面。重点在于能否证明违规行为未实质影响案件侦查,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取保期间外出打工会被取消资格吗?

答:这要分情况。若跨市县未报备属于违规,但是因重病治疗等正当理由,及时补办手续不会直接取消。曾有案例显示,某务工人员因父亲病危紧急返乡,事后提供病历证明并接受训诫,最终保留取保资格。

可以取消取保候审的条件?

问题二:证人突然改口会牵连取保人员吗?

答:关键看是否与取保人有关联。某受贿案中,行贿人翻供称遭刑讯,后经调查发现被告人家属确实私下接触证人。这种情况就因“干扰作证”取消取保,但是证人自主改变证言则不影响。

问题三:取保到期自动解除还会被取消吗?

答:存在追溯风险。江苏某案当事人取保期满后第3天被查出新的犯罪证据,司法机关仍可重新采取强制措施。取保候审的结束不案件终结,关键在于案件是否作出终局处理。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