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度奕律师

徐度奕律师

专选律师 平台认证
所在地区: 重庆市
擅长领域: 经济犯罪精准辩护,涉黑恶与暴力犯罪应对,新型网络犯罪
个人简介: 徐度奕律师是刑事辩护领域资深专家,执业14年,熟悉司法全流程办案逻辑。累计代理刑事案件400余起,其中28件获无罪判决/不起诉,112件实现缓刑或量刑减档,为当事人避免/挽回经济损失超15亿元。专注经济犯罪(非法集资、职务侵占)、涉黑涉恶案件及新型网络犯罪辩护,首创“证据合法性审查黄金48小时法则”,在多起重大案件中成功排除非法证据,推翻关键指控。

服务保障

我们服务的准则是守信

签订委托协议保证服务质量

《委托代理协议》中双方确认的方式、数额收取费用,不再产生其他收费!

收费标准合理

遵守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律师诉讼代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

司法部门全面监督和保障

接受省市两级司法局、省市两级律师协会对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进行监督。

发布的文章

非法储存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是多少

非法储存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是多少

《刑法》第125条及相关司法解释,非法储存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要素:储存物品性质、数量标准和场所合规性。当行为人未经许可储存爆炸物超过1千克、剧毒化学品超过50克,或危险物质存放场所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时,即可触发刑事立案标准。最新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将锂电池等新型危险品纳入监管范围,进一步细化了认定尺度。

藏在车库的烟花爆竹为何被罚5万元?

去年浙江某案例中,李某在小区车库堆放300箱烟花爆竹被查处。虽然总量未达刑事立案标准,但因存放场所距居民楼仅5米(法规要求15米以上),最终被认定为"具有现实危险性"的违法行为。这个案例揭示:储存合规性不仅看数量,场所安全系数才是真正的"隐形红线"。就像把老虎关在纸笼里,哪怕老虎再小也是高危行为。

取保候审期间未经批准去了外地怎么办理?

取保候审期间未经批准去了外地怎么办理?

《刑事诉讼法》第71条规定,被取保候审人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若擅自前往外地,面临以下法律后果:1. 没收部分或全部保证金;2. 变更强制措施为监视居住或逮捕;3. 被传唤后未及时到案将构成脱逃罪;4. 作为量刑从重情节影响最终判决。实务中建议立即联系办案机关说明情况,提交书面解释材料,并主动到案接受处理。

一、为什么不能随便离开居住地?

取保候审本质是"以自由换自由"的特殊制度,办案机关通过户籍地或常住地派出所进行监管。浙江某诈骗案中,嫌疑人张某擅自到邻市参加婚礼,导致保证金被全额没收并转为逮捕。数据显示,全国约7%的取保候审案件因违反规定被收押。

抢劫和持械抢劫罪量刑标准是多少?

抢劫和持械抢劫罪量刑标准是多少?

《刑法》第263条规定,抢劫罪最低量刑为3年有期徒刑,最高可判死刑。持械抢劫属于加重情节,基准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将面临无期徒刑或死刑。判决需结合犯罪情节、危害程度及悔罪表现等因素综合判定。

为什么持械抢劫量刑这么重?

去年某地法院判决的持枪抢劫金店案就很典型。犯罪嫌疑人持仿真手枪威胁店员,抢走价值50万元金饰。虽然没造成人员伤亡,但最终仍被判12年有期徒刑。这个案例反映出司法只要符合"使用器械进行威胁"的要件,即使器械未实际使用也会从严惩处。

三年有期徒刑缓刑四年是什么意思?判三缓四

三年有期徒刑缓刑四年是什么意思?判三缓四

“三年有期徒刑缓刑四年”是法院判决中的专业表述,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被告人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但暂时不需要实际坐牢,而是给予四年的考验期(即缓刑期)。在四年考验期内,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完成社区矫正且未再犯罪,原判的三年有期徒刑就不再执行。这种“判三缓四”制度体现了刑法中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缓刑背后的法律温度与社会意义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判三缓四”都会疑惑:这不等于没坐牢吗?其实缓刑制度的设计远比表面复杂。就像去年某地快递员因防卫过当致人轻伤被判缓刑的案例,他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坚持参加公益服务,最终顺利回归社会。这种“戴着镣铐的自由”既让犯罪者付出代价,又避免了监狱标签化带来的二次伤害。

诉讼时效抗辩技巧有哪些,想了解我如何有效提出诉讼时效抗辩?

诉讼时效抗辩技巧有哪些,想了解我如何有效提出诉讼时效抗辩?

在法律实务中,诉讼时效抗辩是被告对抗原告诉求的重要武器。《民法典》规定,普通诉讼时效为3年,特殊情形更短(如1年)。原告起诉时已超过法定时效且无中止、中断事由,被告可通过主张时效抗辩直接驳回原告诉求。核心技巧包括:精准计算时效期间挖掘时效中止/中断的证据主动向法院提出抗辩等。下面从实务角度详解操作策略。

一、诉讼时效抗辩的4大核心技巧

以借款为名的索贿罪立案标准是怎么定的

以借款为名的索贿罪立案标准是怎么定的

《刑法》第385条规定,索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当索贿行为披上"借款"的外衣时,司法机关需要从主客观一致性角度进行认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若存在"无真实借款意思表示""无还款能力和意愿""利用职权形成压制关系"等情形,即便签有借条,仍构成索贿罪。立案标准的核心在于穿透形式看本质,重点审查借贷关系的真实性、对价性及权力制约关系。

故意伤害因对方有过错怎么判处

故意伤害因对方有过错怎么判处

《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罪量刑主要考虑伤害后果和案件情节。当被害人存在过错时,法院会将"过错程度"与"伤害行为关联性"作为关键量刑因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被害人存在明显过错的,可减少基准刑20%以下。在互殴案件中,若对方先实施暴力攻击,行为人还击造成伤害的,被认定为防卫过当而减轻处罚。

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对方过错"

杭州某法院审理的典型案例显示,被害人在KTV先持酒瓶砸伤被告人头部,被告人反击致对方骨折。法院最终认定被害人具有重大过错,将原应判处的3年有期徒刑减为2年。但要的是,过错认定需满足三个要件:过错行为客观存在、过错与伤害行为具有因果关系、过错达到应受法律否定评价的程度。长期遭受家暴的妻子反抗致丈夫轻伤,会被认定存在过错减轻情节。

非公职人员贿赂罪6万以内怎么判

非公职人员贿赂罪6万以内怎么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63条、第164条,非公职人员贿赂罪主要涉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对于6万元以内的涉案金额,司法实践中认定为"数额较大"范畴。量刑标准为:受贿方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行贿方则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单处或并处罚金。但判决会综合考量犯罪动机、退赃情况、认罪态度等情节。

深度解析非公职人员贿赂罪的司法实践

在司法6万元的涉案金额成为量刑的分水岭。某地法院审理的医疗器械销售案中,被告人向私立医院采购负责人行贿5.8万元,最终因主动退赃、认罪认罚获判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6个月。这个案例说明,即便金额接近6万元,积极悔罪仍获得从宽处理。

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位权力,是贿赂吗?

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位权力,是贿赂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构成受贿罪。公职人员只要存在"权力与利益的交换",无论是否实际完成请托事项,都构成贿赂犯罪。某局长在审批项目时暗示企业支付"咨询费",即便项目本身合规,该行为仍属于受贿。

权力滥用的灰色地带:你以为的"人情往来"已违法

不少公职人员对贿赂犯罪存在认知误区。有人觉得收受烟酒、购物卡不算受贿,但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单次收受价值3万元以上财物即构成犯罪。更隐蔽的如接受免费旅游、子女入学帮助等"非现金利益",只要与职权行使相关,都被认定为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