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诈最一般是怎样量刑的
《刑法》第287条之二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基准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量刑时,法院会重点审查涉案金额、违法所得、帮助对象数量等核心指标。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具有"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等情形即构成"情节严重",将面临实刑判决。新修订的帮信罪司法解释明确将"收购、出售、出租信用卡五张以上"等新型犯罪手段纳入量刑考量。
帮信罪量刑背后的法律逻辑
最近代理的王某案件就很有代表性。这个95后小伙出借3张银行卡,流水达300余万,最终被判1年半。为什么不是缓刑?关键在三个"明知":他明知对方用于网络赌博,在银行多次冻结账户后仍补办新卡,还收取了8000元好处费。这种主观恶性大的情形,法官绝不会手软。
现在司法机关对帮信罪的打击力度堪称"史上最严"。去年某省法院数据显示,帮信罪案件量同比激增230%,但缓刑适用率却下降至35%。检察官朋友私下透露,现在对于涉及加密货币洗钱、跨境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模式的帮信案件,量刑普遍上浮30%左右。
影响量刑的五大关键因素
第一是资金流水这个硬指标。有个案子让我印象深刻:李女士因网恋被骗,为挽回损失反而沦为洗钱工具,虽然个人获利仅5000元,但经手的涉诈资金高达1700万,直接触发了"情节特别严重"的量刑档。
第二是主观故意认定。去年有个大学生案例,法庭采信了其与上家的微信聊天记录,明确提到"避开银行风控",这成为定罪关键。相比之下,单纯出售银行卡但能证明不知情的,争取到不起诉。
技术帮助类犯罪更要当心。曾有个IT工程师帮赌博平台做服务器维护,自以为只是普通兼职,结果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最终获刑2年8个月。这类技术加持的犯罪,量刑更重。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帮信罪一定会坐牢吗?
不一定。我们团队去年办理的32起案件中,有11件争取到缓刑。关键要看是否初犯、退赃是否彻底、认罪认罚态度等。张先生案发后立即退还全部违法所得,加上自愿从事反诈宣传,最终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一年。
问题2:银行卡流水20万就构成犯罪?
这个理解不准确。法律要求的是"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且支付结算金额达20万。账户被他人盗用产生流水,或者能证明对犯罪行为不知情,即便流水过百万也脱罪。
问题3:违法所得少能不起诉吗?
确有成功案例。"两高"最新指导意见,对于初犯且违法所得不超过5000元,积极退赃并认罪认罚的,可以适用相对不起诉。但要必须确保账户未被用于电信诈骗等恶性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