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领结婚证可以一起购房吗

《民法典》物权编第297条规定,不动产可以由两个以上单位、个人共有。也就是说,即便没有领结婚证,情侣或朋友都可以共同购房。但要非夫妻关系购房在法律上属于"按份共有"或"共同共有"关系,与婚姻关系中的夫妻共同财产存在本质区别。在房产证登记时,需要明确选择"共同共有"或"按比例共有",建议选择后者并注明比例。

为什么越来越多情侣选择共同购房?

现在北上广深一套房动辄500万起步,年轻人工资涨得还没房价快。很多恋爱长跑的小情侣盘算着:"反正早晚要结婚,不如先一起买房"。有的甚至把共同买房当作感情试金石,美其名曰"婚前压力测试"。但现实比想象骨感,见过太多一起买房后闹分手的案例,为了争房产打得头破血流。

该怎么操作?这5步必须走稳

第一招:白纸黑字写清楚出资比例。男方出150万首付,女方出50万装修款,千万别觉得谈钱伤感情。第二招:在房本上注明产权份额。房管局有专门的共有权登记,可以写"张三占70%,李四占30%"。第三招:签书面协议公证,把月供分摊、装修出资、房屋使用权等细节写明白。第四招:保留所有转账凭证,支付宝微信转账记得备注"购房款"。第五招:贷款要提前规划,很多银行不允许非亲属共同贷款,需要以一方名义贷款。

血泪教训:这3大雷区千万别踩

案例一:小王和小李恋爱期间合伙买房,分手时小王主张自己多还了20万房贷,结果发现每月房贷都是从小李卡里扣的,自己微信转账都没备注用途,法院最终没采信。案例二:张女士父母出资100万给女儿买房,结果房产证写了男友名字,分手时男方硬要分走一半。最惨的是有人用恋爱期间"1314""520"这种特殊数字转账,分手时被对方主张是赠与不用还。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房产证写两人名字各占50%合理吗?

不建议简单平分!应该按实际出资确定比例。首付男方出70%,女方出30%,就算约定各占50%,分手时出资多的一方可以主张多分。但要房本明确写了各占50%,法院会按登记比例判决。

没有领结婚证可以一起购房吗

问题2:恋爱期间共同还贷怎么算?

关键看还款资金来源。是各自银行卡转账到还贷账户,记得保留流水记录。是用共同账户还款,建议每月转账时备注"房贷分摊"。一方用现金还款,记得写收条并按手印。

问题3:父母出资的钱怎么保护?

让父母直接转账到开发商账户,备注"仅赠与子女个人购房款"。最好让父母与子女签借款协议,哪怕约定0利息。千万不要让父母把钱转给子女对象,否则被视为对双方的赠与。

问题4:分手后房子一定要卖掉分钱吗?

不一定,有三种处理方式:1.协商由一方买断对方份额;2.签订房屋使用协议,暂由女方居住,男方份额转为债权;3.实在谈不拢再走司法拍卖。但要贷款没还清,买卖都需要银行同意。

问题5:婚前共同买房会影响首套房资格吗?

影响巨大!只要名下有过购房记录,再买房就算二套。两人分手后,哪怕把房子过户给另一方,只要曾经在房产证上出现过名字,再买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都会上涨。有些城市还会失去购房资格。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