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著作权法如何定义和保护数字作品?

著作权法中对网络著作权是如何定义的

根据中国现行《著作权法》,网络著作权被视为传统著作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与扩展。该法第十条第十二款明确将信息网络传播权列为著作权人专有权利,即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能够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取作品的权利。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版本,特别强化了数字环境下的权利保护,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传播形式纳入规制范围。

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的规定明确指出:任何未经许可将作品上传至开放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或利用文件分享软件等行为,均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直接侵害。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应知用户实施侵权行为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需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著作权的客体包含数字化文字作品、计算机软件、多媒体作品、数据库等符合独创性要求的智力成果。对于网页设计、用户界面等具有审美意义的数字化表达,若具备独创性也可构成美术作品受法律保护。短视频平台创作的连续动态画面,符合类电作品构成要件时同样适用著作权保护。

网络著作权法如何定义和保护数字作品?

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特别规定,互联网媒体转载他人作品必须取得授权并支付报酬,禁止实施“洗稿”等变相抄袭行为。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需严格遵循三步检验法,即限于特定情形、不与作品正常使用冲突、未不合理损害权利人合法权益。

网络著作权法涵盖哪些类型的数字作品?

网络著作权法保护的数字化作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文字作品
电子书、网络小说、博客文章、微博内容、微信公众号推文、学术论文电子版等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内容均受保护。需具备独创性表达,单纯事实消息或通用表述不受保护。

视听作品
短视频、网络电影、动画、直播录像、网络课程视频、有声读物等动态影像或声音组合内容受保护。短视频平台内容即使时长较短,只要具备独创性即符合要求。

音乐作品
数字音乐文件、在线音频、铃声、背景音乐等音频内容受保护。包括词曲作者的乐谱和表演者的录音制品双重权利。

美术摄影作品
数字绘画、表情包、电子插画、UI界面设计、网页设计图、数字照片等视觉艺术作品受保护。表情包需注意人物形象可能涉及肖像权。

计算机程序
APP源代码、网站后台代码、算法模型代码、游戏引擎等软件程序受保护。开源代码在遵循许可协议前提下同样享有著作权。

数据库与汇编作品
具有独创性的电子数据库、数据集合、多媒体资源库受保护。如经过系统编排的素材网站、具有独创性的信息聚合平台。

数字衍生作品
网络翻译作品、影视解说视频、游戏模组(MOD)、表情包二次创作等改编作品受保护,但需获得原作品授权。

互动内容
电子游戏画面、虚拟现实场景、交互式网页设计等具备独创性的数字交互内容受保护。游戏直播画面可能涉及多个权利主体。

用户生成内容(UGC)
短视频平台的原创内容、社交媒体的摄影作品、论坛技术贴等用户创作内容,只要具备最低限度独创性即受保护。

特殊数字载体
电子地图、数字模型、3D打印设计图、区块链数字藏品(NFT)等新型数字载体中的独创性表达均属保护范畴。需注意技术载体不影响作品定性。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认定标准是什么?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认定标准通常围绕权利归属、行为性质、主观过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具体认定需满足以下条件:

权利基础有效性 被侵权作品需满足著作权法保护要件:具有独创性、可复制性且属于法定作品类型。短视频、网络小说、摄影图片等数字化形态不影响其可版权性。权利主张者需证明自身为著作权人或被许可人。

客观行为要件 侵权行为需符合“接触+实质性相似”原则:侵权人存在接触原作品的可能性,且被控作品与权利作品在表达层面存在非偶然性相似。网络环境下典型侵权行为包括:未经许可上传至开放平台、设置深层链接、利用P2P技术分享、提供破解技术措施工具等。

违法性判断 使用行为超出法定限制范围:不属于合理使用(如非营利性教学使用)、法定许可(如教科书汇编)等例外情形。商业性使用他人音乐作为视频背景音乐、未获授权转载原创文章等均可能构成违法。

过错责任认定 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权利人需证明侵权人存在故意或过失。网络服务提供者适用“通知-删除”规则,若接到侵权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则需承担连带责任。用户生成内容平台对明显侵权内容未主动过滤,可能被推定存在过错。

技术措施合规性 规避权利人为保护作品采取的有效技术措施(如视频平台防下载水印、电子书DRM加密)单独构成侵权,不以实际发生作品传播为要件。

损害后果关联性 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需存在因果关系。点击量、下载量、替代性销售损失等均可作为量化赔偿依据,司法实践中亦可能采用法定赔偿标准。

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审理时,法院会综合考量作品类型、使用目的、市场影响等因素。电子证据固证(如时间戳认证、区块链存证)对事实认定具有关键作用。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