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不支持伤残赔偿吗?

《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刑事案件中被害人主张的伤残赔偿金不被法院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92条明确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伤残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属于"非物质损失",原则上不予支持。这一规定源自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赔偿标准分离原则,刑事案件的赔偿更注重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性,而非民事领域的全面补偿性。

为什么伤残赔偿在刑事案件中"消失"了?

很多受害者家属在拿到刑事判决书时都困惑:明明法医鉴定有伤残等级,为什么法院判赔清单里没有伤残赔偿金?这个现象背后是法律制度的特殊设计。刑事法官在审理时就像戴着镣铐跳舞——他们必须严格遵守司法解释划定的赔偿范围红线。

举个真实案例:张三被李四打成八级伤残,医疗费花了20万。刑事判决里李四要赔这20万医疗费,但按伤残等级计算本应获得的30万伤残赔偿金却不见踪影。这种"看得见的损失才赔偿"的规则,常常让受害者家庭陷入"赢了官司却输了生活"的困境。

刑事案件不支持伤残赔偿吗?

突破赔偿困局的三大途径

1. 刑事和解的黄金窗口:在法院判决前,通过刑事和解协议锁定赔偿金额。某地发生过故意伤害案,被告人支付包含伤残赔偿的150万和解金,成功获得从轻判决。这个阶段双方谈判筹码最平衡。

2. :在刑事程序结束后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虽然需要另交诉讼费,但北京某案例中,受害人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获赔伤残赔偿金48万元。

3. 司法救助的救命稻草:当被告人确实无力赔偿时,可以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金。某省就为刑事受害人发放救助金超5000万元,最高个案达30万元。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为什么法律要这样规定?

立法者主要考虑两点:一是避免"以钱买刑"现象,防止经济赔偿影响刑事判决的公正性;二是控制司法成本,刑事案件数量庞大,若全面支持伤残赔偿将大幅增加审理难度。

问题2:交通肇事罪是否例外?

确实存在特殊待遇!最高法司法解释,交通肇事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可以主张残疾赔偿金。浙江某交通肇事案就判决赔付伤残赔偿金86万元。

问题3:被告人愿意赔更多,法院会支持吗?

完全!在笔者代理的某故意伤害案中,被告人主动提出赔偿包含伤残金在内的200万元,法院在刑事判决中予以确认。关键是要在判决前达成合意。

问题4:精神损害赔偿有机会吗?

现行法律明确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外。但某地中院在调解书中创新性地写入"补偿金"名目,变相实现精神损害赔偿,这需要高超的诉讼策略。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