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案件维持原判,生效时间是多久?

《民事诉讼法》第207条规定,再审案件维持原判的判决书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即发生法律效力。这与二审维持原判的生效规则存在本质区别——再审程序属于特别救济程序,其作出的判决即为终审判决。当事人不能再通过上诉途径寻求救济,判决效力具有即时性和终局性双重特征。

再审维持原判背后的司法逻辑

当法院的"纠错程序"最终维持原判时,这个结果让当事人产生困惑。再审程序就像给案件做了一次全面"体检",审判监督庭的法官会重新调取原始卷宗、复核证据链条,甚至启动新的调查程序。笔者曾亲历一个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再审案,合议庭在三个月内组织了5次证据交换,最终维持原判的决定实际上是对原审裁判质量的再次确认。

生效判决带来的连锁反应

判决生效次日就会开启强制执行时效,这个时间节点需要特别关注。去年处理的某执行异议案件中,当事人因误判生效时间导致财产被冻结后才申请执行异议,最终错失最佳救济时机。即使对再审结果不服,当事人仍可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但该程序不影响判决执行。

再审案件维持原判,生效时间是多久?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再审维持原判后还能上诉吗?

不能。民诉法第209条,再审判决为终审判决。但当事人可在6个月内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这需要提交新的重大证据或证明原审存在程序违法情形。

问题2:判决生效时间从哪天开始计算?

采取"送达"原则。原告3月1日签收,被告3月5日签收,则生效时间为3月5日。实践中曾出现当事人故意回避送达的情况,法院可采取公告送达,公告期满60日即视为送达。

问题3:发现再审判决有错误怎么办?

可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申请再审,但成功率极低。司法统计显示,此类申请受理率不足0.3%。更可行的途径是收集新证据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或通过执行和解等替代性方案化解纠纷。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