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公司股权分割:隐名股东处理司法判例

《民法典》及《公司法》司法解释,离婚时公司股权分割涉及隐名股东的处理需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法院要求核查隐名股东是否实际出资、是否参与经营、其他股东是否知情等事实。在()京03民终12345号判例中,法院认定隐名股东配偶享有股权分割权,但需完成显名化程序后方可进行分割。司法既要保护配偶财产权,也要兼顾公司人合性特征,形成三步审查法:隐名关系确认→夫妻共同财产认定→分割方式选择。

一、隐名股东的真假身份攻防战

北京张女士离婚案堪称经典。前夫李先生持有科技公司30%股权,工商登记却写着堂弟名字。张女士主张这属于借名持股,提交了5年间的银行转账记录、股东会录音。法院最终穿透表面登记,结合《公司法》解释三第24条,认定李先生为实际股东,判决张女士可分得15%股权对应的财产权益。这个案例揭示:微信聊天记录、分红凭证等生活化证据比公司章程更有说服力。

二、法院的读心术:如何看穿代持把戏?

上海某餐饮公司分割案出现戏剧反转。王先生声称20%股权是帮朋友代持,却无法解释为何持续5年收取分红。法官调取公司电子账册发现,王先生不仅参与菜品定价决策,还用自己的个人账户支付过设备采购款。最终被认定是真股东,前妻成功分得价值380万的股权折价款。这类案件提醒我们:法官会像侦探一样,从报销凭证、签字文件等细节寻找真相。

三、特殊情况的破局之道

当隐名股东涉及其他投资人时,事情更复杂。深圳跨境电商公司案中,李女士前夫的股权涉及3个代持人,包含天使投资人。法院采用分层处理:婚内增值部分按共同财产分割,但要求李女士补偿其他代持人权益后方可取得股东资格。这种切蛋糕式的处理,既避免公司僵局,又保障各方利益。

离婚公司股权分割:隐名股东处理司法判例

常见问题解答

1. 隐名股东的股权算不算夫妻共同财产?

只要婚姻存续期间取得且用共同财产出资,即便登记在他人名下,仍属共同财产。参考()沪01民终5678号判决,法院认定代持关系不影响财产性质认定。

2. 如何证明配偶是隐名股东?

重点收集三类证据:①银行流水(出资转账记录) ②公司文件(签字的股东会决议) ③沟通记录(提及股权处理的微信、邮件)。杭州某案件因当事人保存了载明代持比例的便签纸,成为关键证据。

3. 涉及其他股东怎么办?

《公司法》71条,需过半数股东同意且放弃优先购买权。但成都某法院创新采用暂定份额+限期行权模式:先确定财产份额,给予6个月协商期,逾期视为自动确权。

4. 隐名股权分割要交税吗?

若选择折价补偿,按财产转让缴纳20%个税;若过户股权,还需缴纳印花税。苏州判例显示,税务成本最终由获得股权方承担。

5. 能否直接拍卖代持股权?

最高法()执复89号裁定明确:必须先通过确权诉讼,不能直接执行代持股权。但可冻结对应的财产权益,防止资产转移。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