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50年版权归属:继承人如何追讨短视频账号的持续收益?
死后50年版权归属:继承人如何追讨短视频账号的持续收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作者去世后,其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死后50年。这意味着继承人在这50年内有权继承并行使相关权益,包括短视频内容产生的收益。但短视频账号的归属更复杂:账号本身属于平台资产,而账号内的原创内容版权属于创作者。因此,继承人需通过法律程序证明身份,并与平台协商收益分配。
短视频账号的“双重身份”:版权和账号所有权
短视频账号的收益通常来自内容播放量、广告分成或粉丝打赏,这些收益的合法性建立在内容版权归属的基础上。如果创作者去世,继承人需首先明确: 1. 账号绑定信息(如手机号、身份证)是否可变更; 2. 平台协议中是否允许账号继承; 3. 如何证明继承人与创作者的亲属关系(需提供死亡证明、遗嘱或法定继承文件)。 例如,某平台规定“账号仅限本人使用”,但未明确禁止收益转移,此时继承人可要求平台将收益转入指定账户。
实操指南:三步追讨持续收益
第一步:固定证据 收集创作者的账号信息、收益流水、原创内容证明(如发布记录、草稿文件)。若账号为团队运营,需明确个人与团队的权属协议。 第二步:法律确权 向公证处申请继承权公证书,并联系平台提交资料。若平台拒绝配合,可依据《民法典》第1122条主张数字遗产继承权,必要时起诉至法院。 第三步:收益对接 与平台协商收益结算方式。部分平台支持变更提现账户,或通过签订收益转让协议实现长期分成。
平台政策的“隐形门槛”
不同平台对账号继承的态度差异巨大: - 抖音:需提供公证书、关系证明,且仅支持一次性收益转移; - B站:若账号有企业认证,可按股权变更处理; - 快手:原则上禁止账号转让,但默许家人使用账号继续运营。 关键点在于:平台更关注账号能否持续创造价值,而非严格限制继承。
法律纠纷的真实案例
2021年,杭州一法院判决某短视频平台向继承人支付已故博主账号的27万元未提现收益。法院认为: 1. 账号收益属于著作权财产权范畴; 2. 平台无权以“用户协议”剥夺法定继承权; 3. 但继承人不得要求平台开放账号操作权限。 此案为类似纠纷提供了重要参考。
风险预警:这些情况可能无法继承
1. 账号涉及多人合作(如出镜者、编剧非同一人); 2. 收益与直播打赏挂钩(部分法院认定为赠予行为); 3. 平台即将关停(需提前下载内容备份)。 建议生前通过数字遗嘱明确账号处理方式。
FAQ: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短视频账号继承需要哪些法律文件? 答:必须准备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继承权公证书,以及账号绑定身份证的复印件。 问题2:平台不配合继承收益怎么办? 答:可向网信办投诉,或依据《著作权法》第21条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支付应得收益。 问题3:海外平台账号(如YouTube)如何继承? 答:需根据平台注册地法律处理。例如YouTube支持设置“遗产联系人”,但需提前在账号设置中激活。
提前规划数字资产
建议创作者: 1. 定期备份账号数据; 2. 在遗嘱中指定数字遗产执行人; 3. 与平台客服提前沟通继承流程。 数字时代的遗产问题正在常态化,法律与平台的规则磨合仍需时间,但主动规划能最大限度保障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