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假药罪既遂法院如何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1条规定,生产假药罪既遂的量刑分为三个档次: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量刑需综合考量假药的危害性、生产规模、违法所得、是否造成人身伤害等情节,并处以罚金或没收财产。若涉及孕产妇、儿童等特殊群体,或疫情期间生产防疫假药,将从重处罚。

假药背后的"致命生意"

江苏某药厂批量生产假冒降压药,经检测有效成分不足正品的5%,导致3名患者出现脑梗后遗症。主犯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800万元。这个案例暴露出假药犯罪的三大特征:隐蔽性强(常伪装正规批文)、危害滞后(伤害在数月后显现)、利益链复杂(涉及原料采购、包装伪造、物流配送等环节)。

生产假药罪既遂法院如何量刑?

法院会通过"四维评估法"确定量刑基准:

1. 物质危害维度:假药中是否含有有毒成分?有效成分达标率是否低于50%?
2. 社会影响维度:假药是否流入三甲医院?是否引发群体性医疗事件?
3. 经济规模维度:涉案金额超过50万元即构成"特别严重"情节
4. :是否明知致人死亡仍继续生产?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新规:对利用网络直播带货销售假药、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出口假药等新型犯罪模式,一律按"后果特别严重"处理。即便是初犯,也面临十年以上刑期。

常见问题解答

1. 生产假药罪和销售假药罪有什么区别?

生产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更大,量刑起点比销售罪高30%。同样涉案100万元,生产假药判7年,销售假药判5年。但若行为人既生产又销售,将择一重罪处罚。

2. 自首能减轻多少刑罚?

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的,最高可减少基准刑的40%。但若已造成3人以上重伤,减轻幅度不超过20%。某案例中主犯自首并交出生产记录,最终刑期从预估的15年降至11年。

3. 如何认定"假药"?

《药品管理法》修正案,除传统意义上的成分造假,以下情形也视为假药:
- 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生产的进口药(如代购抗癌药)
- 已注销批文的"僵尸药"
- 擅自添加禁限用成分的保健品(如壮阳药中添加西地那非)

4. 罚金数额如何确定?

一般为违法所得的1-5倍,无法计算时处50万-500万元罚金。广东某案中,法院比特币交易记录追查到2.3亿元违法所得,最终开出8.5亿元天价罚单。

5. 单位犯罪如何处理?

除处罚直接责任人外,单位将被判处罚金(为年度营收的30%-50%),并面临吊销许可证、行业禁入等行政处罚。某上市药企因代工假药,不仅被罚没5.6亿元,其法人代表10年内不得从事药品相关行业。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