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经济犯罪、暴力犯罪、网络犯罪等常见罪名,剖析立案标准、取保候审、量刑辩护等关键环节,为当事人提供专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庭审辩护策略。
被起诉调解后律师费和诉讼费给多少

被起诉调解后律师费和诉讼费给多少

当被告知被起诉后选择调解,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要花多少钱"。《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以调解方式结案的诉讼费减半收取。而律师费则要看案件类型:财产案件按标的额3%-10%收取(如5万元债务案律师费约3000-8000元),非财产案件多在5000-30000元之间。调解成功的案件律师费普遍比正常诉讼低30%-50%,原本1万元的律师费降至6000元左右。

调解到底能省多少钱?算笔明白账

老王去年因为工程款纠纷被起诉120万,正常打官司:诉讼费15700元(120万×1.5%-100元),律师费按8%算要96000元。选择调解后,诉讼费直接砍半到7850元,律师费按调解阶段工作量调整为50000元,合计省下近6万元。这还不算调解结案周期比诉讼快2-3个月的时间成本。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区别在哪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区别在哪

从法律专业角度而言,诉讼代理人与辩护人最核心的区别在于服务对象和法律立场不同。《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辩护人专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务,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为核心目标;而诉讼代理人则代表被害人、自诉人或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重点在于追究被告人的法律责任或主张民事赔偿。这种立场的根本对立,决定了二者在刑事诉讼中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

一、角色定位:天平两端的博弈者

想象一下法庭就像一架天平,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就是站在两端的人。辩护人手里拿着"无罪推定"的砝码,不断强调"我的当事人被冤枉";而诉讼代理人则高举"法律正义"的旗帜,反复质问"如何弥补受害者损失"。这种角色冲突在性侵案件中尤为明显——当辩护律师在质疑被害人陈述真实性时,诉讼代理人正在整理医疗记录和心理评估报告。

刑事已经立案了,诈骗的,是不是不可以和解了呢

刑事已经立案了,诈骗的,是不是不可以和解了呢

看到"刑事立案"四个字时,很多人下意识觉得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不能回头。但《刑事诉讼法》第288条规定,即便是诈骗这类公诉案件,在特定条件下仍存在和解空间。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民间纠纷引起、判处三年以下刑罚、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三大要件。

刑事和解不是"花钱买刑"的遮羞布

去年杭州某创业公司财务人员挪用资金案就曾引发热议。涉案金额80万本已超过诈骗罪"数额巨大"标准,但因其全额退赔且获得全体受害人谅解,最终法院适用刑事和解程序。这背后体现的是现代司法"恢复性司法"理念——让受损的社会关系得到修复比单纯惩罚更有价值。

国企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倒卖公司物品获利25300元,构成犯罪吗?

国企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倒卖公司物品获利25300元,构成犯罪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构成贪污罪。国企员工属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符合贪污罪主体要件。获利25300元已达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数额较大"标准(3万元以下但具有较重情节的),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一、国企员工倒卖公司物品的法律本质

拿一万元公款送人构成贪污罪吗?

拿一万元公款送人构成贪污罪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构成贪污罪。行为人将一万元公款擅自赠与他人,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非法占有目的""利用职务便利"两大要素。司法即便钱款最终未落入自己口袋,只要存在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且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情形,就构成挪用公款罪(刑法第384条)。某街道办主任将单位备用金转账给朋友周转,三个月内归还则不构成犯罪,但若用于个人消费或赠送他人且未归还,则面临刑事责任。

如果有人冒充公职人员窃取了我的信息,他会受到什么罪名指控?

如果有人冒充公职人员窃取了我的信息,他会受到什么罪名指控?

现行法律框架下,冒充公职人员窃取他人信息的行为构成招摇撞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竞合犯罪。《刑法》第279条,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最高可处10年有期徒刑;若涉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刑法》第253条之一),情节严重的可处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司法此类行为被认定为“数罪并罚”或“从一重罪论处”。

冒充公职人员窃取信息:一场法律与道德的“双杀”

想象一下:一个自称“公安局民警”的人敲开你家门,要求你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信息配合调查。你出于对公权力的信任照做了,结果发现对方是骗子——这种情节每天都在现实中上演。这类犯罪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更践踏了社会对公职机关的信任基础,法律对此的打击力度远超普通诈骗。

家属在什么阶段才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

家属在什么阶段才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

《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第八十五条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相关条款,犯罪嫌疑人家属的会见权受到严格限制。在侦查阶段(尤其是刑事拘留后37天内),家属原则上无法直接会见当事人,仅能通过委托律师进行沟通。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家属可申请会见但需经办案机关批准,而到审判阶段则可通过庭审旁听实现"间接会见"。这一制度设计既保障了侦查效率,也体现了对嫌疑人合法权益的渐进式保护。

一、家属会见权背后的法理逻辑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亲人被抓后不能马上见面,这里其实藏着刑事司法的"平衡术"。侦查初期就像医生诊断病情,需要"无菌环境"防止证据污染。杭州某网贷平台非法吸存案中,3名主犯家属在侦查阶段试图传递串供纸条,正是会见限制阻止了证据链被破坏。这种"隔离期"不是不近人情,而是用程序正义守护实质正义。

捡到者不归还反而索要赎金,是否构成犯罪?

捡到者不归还反而索要赎金,是否构成犯罪?

《刑法》第270条,捡到他人财物拒不归还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已构成侵占罪。若存在索要赎金行为,则涉及敲诈勒索罪。江苏某案例中,张某捡到价值3万元的手提包后向失主索要5000元"辛苦费",最终被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

你的手机值多少钱?法律告诉你答案

去年杭州外卖小哥捡到最新款iPhone后,狮子大开口要价2000元才肯归还。这种行为看似"聪明",实则已触碰法律红线。刑法第274条明确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方法索要财物即构成敲诈勒索罪。即使只是平静地说"不给钱就不还手机",这种不作为的威胁同样构成犯罪。

领导挪用公款7000万判多少年?

领导挪用公款7000万判多少年?

《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数额特别巨大且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挪用公款200万元以上即属"数额巨大",500万元以上即构成"数额特别巨大"。7000万公款已远超特别巨大标准,若无法退赔且无重大立功表现,主犯面临12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7000万公款背后的法律逻辑

这个天文数字背后藏着三重法律逻辑:挪用时间直接影响定性,超过三个月未还即构成犯罪;资金去向决定量刑幅度,用于非法活动直接入罪;退赔态度决定刑期长短,全额退赔最多可减刑30%。某国企高管挪用6800万炒股案中,因在审计前主动归还,最终获刑11年,比同类案件少3-4年。